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1 lines (43 loc) · 9.54 KB

1-identify-PUA.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1 lines (43 loc) · 9.54 KB

远离PUA——如何判断你的导师是否和你是一个Good Match?

笔者两年前并不是坚定的Runner,我当时在大三下学期误打误撞选择了香港地区提前批招生,并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CSE, CUHK)的一位新加入的助理教授作为导师。在经历了一些不愉快之后,我最终决定放弃留位费和入学机会。当然具体的个人描述可以查看我的博文,在此笔者只想与SCUer分享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攻读境内外研究性学位的同学都有一些参考价值。

导师的哪些行为/组里的哪些特征是你应该警惕的?

  • 频繁撕毁口头承诺(警惕程度 ★★★★):对攻读PhD学位的同学来说,导师口头上的承诺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所有海内外的PhD学位,提交毕业论文和参与毕业答辩都是需要导师签字同意的。如果你的导师今天说3篇顶会毕业,明天说5篇顶会毕业,或者是在其他影响就读体验的原则性问题上反复横跳,建议及时止损。
  • 组内工作不成体系,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警惕程度 ★★):虽然博士生们常开玩笑道“糟老头子不给我添乱就不错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组内工作体系严密,一篇接着一篇都是围绕相近的主题层层深入,那在这种组里就读肯定体验不错;退一步来说,倘若导师有一定的专业积累,能够辅助你完成对应课题,也是好事一件;再退一步来说,导师虽然自己不懂,如果能给你提供对应资源(包括引荐资历更深的学长、对应的计算资源),“放养”你去做新的课题,对自我激励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也未必不是好的选择;但如果导师需要本科生来lead导师自己都没有接触过的方向,并喜欢用公众号的奇怪观点攻击你时,请三思后行,因为这很可能是后续PUA你的话柄之一。
  • 勾心斗角(警惕程度 ★★★):私以为攻读博士学位本身应该是十分单纯的一件事,只与你在博士期间的成就有关。如果你发现导师喜欢将组里的气氛搞的乌烟瘴气,你甚至无法知道其他学长/同门在做什么方向,也没有交流的对象,请考虑是否有必要选择这个组。
  • 组内成员大规模出逃(警惕程度 ★★★★★):如果身边同学开始逐渐减少,请去打听清楚同学们出走的具体原因,而不是真的相信导师所说的“个人原因”。
  • PUA或隐性PUA趋势/倾向(警惕程度 ★★★★★):一票否决的因素之一,参考下文,一旦选择隐忍到毕业,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可能会伴随你一段很长的时间。
  • 画饼(警惕程度 ★★★★):在项目毫无成果进度时不断“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笔者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时导师在没有任何topic做支撑的情况下想让我们做出一篇Nature的“描述”,这一虚空打靶行为着实让人记忆犹新。其他画饼行为,包括还没入学就许诺毕业去向、帮你绘制你毕业后的伟大理想之类的行为,各位可以对号入座,观察下自己的导师有没有画过类似的饼。

什么是PUA?什么不是?

首先要明确,很多同学可能认为导师过于push是PUA的手段之一,但其实老师们(特别是面临tenure压力的助理教授们)本身可能面临funding、大老板甚至是学校的压力。push本身这件事也与PUA没有关系,更多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工作节奏不一致导致的一些不愉快,很容易通过沟通解决。

所谓PUA,泛指老板对学生的一系列精神控制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对导师说一不二、言听计从的学生。下面部分结合一些示例,讲述一下笔者遭遇到或听说过的PUA手段。

  1. 频繁用“跟在我手下,你们不会吃亏的”给学生灌输虚无缥缈的希望

    不得不承认,适当画饼的确可能提振学生的信心,但笔者实在无法想象面试/组会中花费75%+的时间专门介绍组里能给你提供多少实习机会、导师认识多少学术圈的大牛、跟着我4年后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可能的确有学生吃得下大饼,但笔者显然不是其中的一员。在卷成麻花的泛AI领域,凭代表作说话、凭实力强劲的publication说话、凭加入了牛校牛组说话的我都见过,但实在没有见过靠导师的大饼说话的学生。

  2. 安排research毫无关联的工作内容,但冠以“打基础”、“锻炼你的耐心”的美称

    作为学生,大家应该很能理解组里有时会安排与research无关的杂活,诸如做PPT、做实验室网页甚至是标注少量示例数据;学生应该也不会拒绝这类偶尔的工作,但要是事后拿“做PPT是为了让你打好基础”、“做网页是培养你的耐心”这种无理理由来为他的安排正名的话,多少有点恶心人了。

  3. 通过安排明知你无法完成的工作,批评否定你的能力

    笔者一直赞同一个观点:research本身不是一帆风顺的,导师在学术在research进展不顺时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或者提供帮助,而不是攻击学生的能力不行。如果你的导师经常性地从research本身上升到你的能力或者你本科生资历尚欠的身份,还请擦亮双眼。

  4. 威胁你的毕业/入学

    无论导师与你有哪种方向的不愉快,如果他以毕业或入学来威胁你就范,请立刻开始收集证据并准备退路。通常情况下,导师不会傻到用文字形式来实施威胁,事后你也就失去了主动权。我和我的同门在还未入学时便依次遭遇了类似的威胁,这也致使我们在受到威胁的第一时间准备自己的退路。

选择导师阶段,你可以去咨询哪些人?

以下咨询对象以可信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当然不排除有特别实诚的师长直接全盘托出,也不排除有小心思的师长刻意隐瞒希望你来接盘,还请大家综合考虑。

  1. 同实验室已经毕业的学长(如有)

    已经毕业的学长永远是你最棒的信息来源,你也可以通过观察学长的毕业年限和毕业去向来得到一些结论,但这一点可能不适用于新加入的助理教授。

  2. 曾经合作过的co-author/短暂co-supervise过的学生/带过的实习生

    对选择助理教授来说,能找到一些有短期上下级关系的学生咨询是一件幸运的事,这意味着他们说话可能不用顾虑太多,自然会得到一些有用的评价。这也是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正是通过几位这样的学生,了解到了导师的离谱之处,并最后做出了year 0 quit的选择。

  3. 同院系的师兄师姐

    同院系的师兄师姐多少知道一些老师的八卦信息,包括每年的招生情况,是否有quit学生,以及一些general的风评如何。

  4. 实验室的current member

    实验室的当前成员的评价不要全盘收入,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限于个人(及同门)的利益和未来发展需要,自愿或无奈地不能向外界透露某些信息;另一方面很多擦边球行为(甚至是违规行为)即使被揭发,也根本无法动摇一个在学术界深耕多年的老手,所以很多师兄(特别是高年级师兄)并不愿意冒着无法毕业的风险来告诉你真相;也请各位同学理解一下师兄们的难处,他们有时真的是有苦难言。

此外,与师长沟通选择导师事宜时,请尽量使用语音方式,也不要辜负师长的信任向导师透露来源。同时,可能有师长出于利益纠葛,不方便直接告知,但会通过一些潜台词劝退你,包括但不限于“懂得都懂”/“你还有别的选择吗,要不再看看”/“他的方向可能不太适合你”/“合作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哪些特征能帮助你选择相对靠谱的导师?

这个话题倒可以新开一贴,详细论述。

如果不幸中招,你有哪些退路?

人在有退路的时候,永远不会步入绝境。

如果你在入学前意识到老板有问题,恭喜你,你已经比绝大部分中途quit的PhD幸运太多了——你只是用了一些时间看透了一个导师的本质,你还应该庆幸并没有更多的沉没成本。此时你的选择很简单,放弃入学,来年便像新一届毕业生一样继续书写自己人生的无限选择。

如果你在博士低年级才意识到这一点,你的选择可以是退学,但请不要将你所经历的1~2年视为“被浪费了”:人生很长,区区一两年的试错时间不足以影响你未来广阔的人生道路;可以是换导师,海外院校对换导师普遍比较友好,通常只要原导师和新导师同意就行。

如果你在博士高年级意识到问题所在(或者有的老板在你看似毫无退路的时候才会显现出真面目),你可以选择拿硕士学位quit。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有很多人跟你做了相同的选择;当然如果你认为毕业仍有希望,且当前的心理状况还不错,继续坚持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结

在此诚挚地祝愿各位,在求学路上永远不要遇到文中描述的导师。但如果有类似迹象,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没有那么被动。

参考

退学那件小事

CS PhD Quit心情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