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53 lines (210 loc) · 10.5 KB

tutorial-10-user_defined_protocol.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53 lines (210 loc) · 10.5 KB

简单的用户自定义协议client/server

示例代码

message.h
message.cc
server.cc
client.cc

关于user_defined_protocol

本示例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协议,并在协议上构建server和client。server将client发送的消息转换成大写并返回。

协议的格式

协议消息包含一个4字节的head和一个message body。head是一个网络序的整数,指明body的长度。
请求和响应消息的格式一致。

协议的实现

用户自定义协议,需要提供协议的协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这两个方法都是ProtocolMeessage类的虚函数。
另外,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强烈建议用户实现消息的移动构造和移动赋值(用于std::move())。 在ProtocolMessage.h里,序列化反序列化接口如下:

namespace protocol
{

class ProtocolMessage : public CommMessageOut, public, CommMessageIn
{
private:
    virtual int encode(struct iovec vectors[], int max) = 0;
    virtual int append(const char *buf, size_t size) = 0;
    ...
};

}

序列化函数encode

  • encode函数在消息被发送之前调用,每条消息只调用一次。
  • encode函数里,用户需要将消息序列化到一个vector数组,数组元素个数不超过max。目前max的值为8192。
  • 结构体struct iovec定义在请参考系统调用readv和writev。
  • encode函数正确情况下的返回值在0到max之间,表示消息使用了多少个vector。
    • 如果是UDP协议,请注意总长度不超过64k,并且使用不超过1024个vector(Linux一次writev只能1024个vector)。
      • UDP协议只能用于client,无法实现UDP server。
  • encode返回-1表示错误。返回-1时,需要置errno。如果返回值>max,将得到一个EOVERFLOW错误。错误都在callback里得到。
  • 为了性能考虑vector里的iov_base指计指向的内容不会被复制。所以一般指向消息类的成员。

反序列化函数append

  • append函数在每次收到一个数据块时被调用。因此,每条消息可能会调用多次。
  • buf和size分别是收到的数据块内容和长度。用户需要把数据内容复制走。
    • 如果是UDP协议,一次append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 append函数返回0表示消息还不完整,传输继续。返回1表示消息结束。-1表示错误,需要置errno。
  • 总之append的作用就是用于告诉框架消息是否已经传输结束。不要在append里做复杂的非必要的协议解析。

errno的设置

  • encode或append返回-1或其它负数都会被理解为失败,需要通过errno来传递错误原因。用户会在callback里得到这个错误。
  • 如果是系统调用或libc等库函数失败(比如malloc),libc会肯定会设置好errno,用户无需再设置。
  • 一些消息不合法的错误是比如常见的,比如可以用EBADMSG,EMSGSIZE分别表示消息内容错误,和消息太大。
  • 用户可以选择超过系统定义errno范围的值来表示一些自定义错误。一般大于256的值是可以用的。
  • 请不要使用负数errno。因为框架内部用了负数来代表SSL错误。

在我们的示例里,消息的序列化反序列化都非常的简单。
头文件message.h里,申明了request和response类:

namespace protocol
{

class TutorialMessage : public ProtocolMessage
{
private:
    virtual int encode(struct iovec vectors[], int max);
    virtual int append(const char *buf, size_t size);
    ...
};

using TutorialRequest = TutorialMessage;
using TutorialResponse = TutorialMessage;

}

request和response类,都是同一种类型的消息。直接using就可以。
注意request和response必须可以无参数的被构造,也就是说需要有无参数的构造函数,或完全没有构造函数。
message.cc里包含了encode和append的实现:

namespace protocol
{

int TutorialMessage::encode(struct iovec vectors[], int max/*max==8192*/)
{
	uint32_t n = htonl(this->body_size);

	memcpy(this->head, &n, 4);
	vectors[0].iov_base = this->head;
	vectors[0].iov_len = 4;
	vectors[1].iov_base = this->body;
	vectors[1].iov_len = this->body_size;

	return 2;	/* return the number of vectors used, no more then max. */
}

int TutorialMessage::append(const void *buf, size_t size)
{
	if (this->head_received < 4)
	{
		size_t head_left;
		void *p;

		p = &this->head[head_received];
		head_left = 4 - this->head_received;
		if (size < 4 - this->head_received)
		{
			memcpy(p, buf, size);
			this->head_received += size;
			return 0;
		}

		memcpy(p, buf, head_left);
		size -= head_left;
		buf = (const char *)buf + head_left;

		p = this->head;
		this->body_size = ntohl(*(uint32_t *)p);
		if (this->body_size > this->size_limit)
		{
			errno = EMSGSIZE;
			return -1;
		}

		this->body = (char *)malloc(this->body_size);
		if (!this->body)
			return -1;

		this->body_received = 0;
	}

	size_t body_left = this->body_size - this->body_received;

	if (size > body_left)
	{
		errno = EBADMSG;
		return -1;
	}

	memcpy(this->body, buf, body_left);
	if (size < body_left)
		return 0;

	return 1;
}

}

encode的实现非常简单,固定使用了两个vector,分别指向head和body。需要注意iov_base指针必须指向消息类的成员。
append需要保证4字节的head接收完整,再读取message body。而且我们并不能保证第一次append一定包含完整的head,所以过程略为繁琐。
append实现了size_limit功能,超过size_limit的会返回EMSGSIZE错误。用户如果不需要限制消息大小,可以忽略size_limit这个域。
由于我们要求通信协议是一来一回的,所谓的“TCP黏包”问题不需要考虑,直接当错误消息处理。
现在,有了消息的定义和实现,我们就可以建立server和client了。 

server和client的定义

有了request和response类,我们就可以建立基于这个协议的server和client。前面的示例里我们介绍过Http协议相关的类型定义:

using WFHttpTask = WFNetworkTask<protocol::HttpRequest,
                                 protocol::HttpResponse>;
using http_callback_t = std::function<void (WFHttpTask *)>;

using WFHttpServer = WFServer<protocol::HttpRequest,
                              protocol::HttpResponse>;
using http_process_t = std::function<void (WFHttpTask *)>;

同样的,对这个Tutorial协议,数据类型的定义并没有什么区别:

using WFTutorialTask = WFNetworkTask<protocol::TutorialRequest,
                                     protocol::TutorialResponse>;
using tutorial_callback_t = std::function<void (WFTutorialTask *)>;

using WFTutorialServer = WFServer<protocol::TutorialRequest,
                                  protocol::TutorialResponse>;
using tutorial_process_t = std::function<void (WFTutorialTask *)>;

server端

server与普通的http server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优先IPv6启动,这不影响IPv4的client请求。另外限制请求最多不超过4KB。
代码请自行参考server.cc

client端

client端的逻辑是从标准IO接收用户输入,构造出请求发往server并得到结果。
为了简单,读取标准输入的过程都在callback里完成,因此我们会先发出一条空请求。同样为了安全我们限制server回复包不超4KB。
client端唯一需要了解的就是怎么产生一个自定义协议的client任务,在WFTaskFactory.h有三个接口可以选择:

template<class REQ, class RESP>
class WFNetworkTaskFactory
{
private:
	using T = WFNetworkTask<REQ, RESP>;

public:
	static T *create_client_task(TransportType type,
								 const std::string& host,
								 unsigned short port,
								 int retry_max,
								 std::function<void (T *)> callback);

	static T *create_client_task(TransportType type,
								 const std::string& url,
								 int retry_max,
								 std::function<void (T *)> callback);

	static T *create_client_task(TransportType type,
								 const URI& uri,
								 int retry_max,
								 std::function<void (T *)> callback);
	...
};

其中,TransportType指定传输层协议,目前可选的值包括TT_TCP,TT_UDP,TT_SCTP和TT_TCP_SSL。
三个接口的区别不大,在我们这个示例里暂时不需要URL,我们用域名和端口来创建任务。
实际的调用代码如下。我们派生了WFTaskFactory类,但这个派生并非必须的。

using namespace protocol;

class MyFactory : public WFTaskFactory
{
public:
	static WFTutorialTask *create_tutorial_task(const std::string& host,
												unsigned short port,
												int retry_max,
												tutorial_callback_t callback)
	{
		using NTF = WFNetworkTaskFactory<TutorialRequest, TutorialResponse>;
		WFTutorialTask *task = NTF::create_client_task(TT_TCP, host, port,
													   retry_max,
													   std::move(callback));
		task->set_keep_alive(30 * 1000);
		return task;
	}
};

可以看到我们用了WFNetworkTaskFactory<TutorialRequest, TutorialResponse>类来创建client任务。
接下来通过任务的set_keep_alive()接口,让连接在通信完成之后保持30秒,否则,将默认采用短连接。
client的其它代码涉及的知识点在之前的示例里都包含了。请参考client.cc

内置协议的请求是怎么产生的

现在系统中内置了http, redis,mysql,kafka四种协议。我们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产生一个http或redis任务吗?比如:

WFHttpTask *task = WFNetworkTaskFactory<protocol::HttpRequest, protocol::HttpResponse>::create_client_task(...);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产生的http任务,会损失很多的功能,比如,无法根据header来识别是否用持久连接,无法识别重定向等。
同样,如果这样产生一个MySQL任务,可能根本就无法运行起来。因为缺乏登录认证过程。
一个kafka请求可能需要和多台broker有复杂的交互过程,这样创建的请求显然也无法完成这一过程。
可见每一种内置协议消息的产生过程都远远比这个示例复杂。同样,如果用户需要实现一个更多功能的通信协议,还有许多代码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