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請問Playback是怎麼發展出來? A: Playback是20世紀後期,受到心理劇、即興劇場和述事治療等流派啟發而產生的,源起於紐約,後來在世界各地發展,在台灣有不同的名稱,有人稱之為「一人一故事劇場」,也有人喜歡稱之為「同理心回饋劇場」。我個人偏好「同理心回饋劇場」,畢竟一人可以有千千萬萬個故事,而Playback的字面意義就是「回放」:聆聽之後像鏡子一樣反映出說故事的人的心情與內心狀態,表達說得出口的故事與還沒說出口的內心感受與內心波瀾。
Q: Playback用來做什麼?有什麼功用?或只是好玩? A: 對我而言,Playback是一個團體動態靜心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對於一個小社群、團體要建立彼此的相互信任,都很有幫助。對個人而言,可以培養同理心和聆聽與表達的能力。坊間很多書教溝通,大部份停留在頭腦,而參與Playback則是用整個意識和身心一起「在當下」。
至於Playback好不好玩?它的暖身可能很好玩,一旦進入形式之後,會讓人有專注和平靜的感覺,而不是刺激和亢奮。
Q: 萬一臨場接不上話怎麼辦? A: 在我參與和協助帶領的Playback劇場,還沒有發生過「接不上話」的事情。因為演員都是先回歸「黏土」的中立狀態。時間和空間會形成一個「場」,大家都不是用頭腦的思考,而是像杯子一樣,注入了說故事的人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之後,自然會發酵而有所產出,這過程很神奇,要體驗過才明白,沒有必要擔憂自己「接不上話」。
Q: 可以做動作、用演的、用畫的嗎? A: 在Playback劇場中,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大約80%,口頭語言的表達只佔20%。用動作和表演的方式在各個形式都是必要的。 至於繪畫,有相關的練習如「即興畫」、「接力畫」、「盲畫」等等,但不在劇場的形式之中,因為聆聽與回放中間需要比較快的即時性,繪畫比較辦不到。 Playback的四個元素是:塑像(肢體)、色彩(布)、音樂和詩。如果您是對視覺比較敏銳的朋友,可以在色彩(布)的層次上多發揮。
Q: 我反應很慢,也很沒靈感,這樣也可以參加Playback嗎? A: 恭喜,這是您開展您的潛能的大好機會。大部份的人會以為自己做不到,是因為有許多「框架」和「包袱」,以為一定要怎麼演才是「對的」。我的夥伴曾不只一次強調:在即興劇場沒有對錯,只要專注當下,信任自己和夥伴,發生的一切流動都是「如是」的一環。不需要設限自己也不需要批評自己,更不需要在開始之前就否定自己的潛能。
Q: Playback跟家族系統排列有什麼不同? A: Playback和家族系統排列在很高的層次上可以殊途同歸,都是一種團體臨在的鏡照,但執行面有幾個明顯的不同:
- 家族系統排列著重在個案的「家族動力」;Playback著重在說故事的人的「主觀經驗」
- 家族系統排列著重在發現和尊重家族中「被遺忘的人」、回歸「愛的序位」;Playback著重在說故事的人的「被忽略的感受」、回歸「自我認知與自我接納」
- 家族系統排列中,幾乎每一次排列都會需要有「代表」來站在不同家族成員來位置,透過主帶人的引導,感受不同「位置」會產生的動力變化;Playback大部份的形式,演員都只會扮演「說故事的人」本身內心世界的各個層面,而不會扮演其他人。
- 家族系統排列中,每一場排列的時間比較長;而Playback中每一段故事從述說到演出、回放、送給當事人的流程比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