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日警告说,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威胁。中国多地政府此前曾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计划,但目前"以旧换新"的政策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呢?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今年二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要求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今年三月,中国国务院也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4月12日,国务院发改委再次以记者会方式向公众介绍相关内容。据中国官方部门初步估算,此举“将形成一个年规模超过五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美国《华尔街日报》 指出,中国政府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过一次类似的以旧换新计划,以刺激国内消费。上周四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则下降2.8%,连续18个月下跌。上述统计凸显中国房地产行业不振和消费支出受到抑制之际,人们对经济疲软的担忧正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 比更新设备更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学者李先生就此向本台表示,美中间因为芯片采购和对台军售等问题相互采取贸易制裁措施,显示两国围绕类似敏感问题的报复仍将继续,并逐渐覆盖越来越多的公司。双方的技术壁垒将越来越高,这对各方企业的贸易和投资都将产生影响。他认为,尤其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和投资的企业来说,风险每时每刻都在上升。而对于例如经营湾流飞机的通用动力,这种影响还具有扩散效应,影响国际企业对中国已经恶化的投资环境的信心,担心自己随时成为美中关系的牺牲品和筹码。
“对中国的经济问题来说,更新设备和汽车等并不重要,更新法律和观念,也就是采取真正的改革开放,给予人民和国际社会更多选择自由,让他们决定家庭、企业和国家事务才是最重要的,也才可能产生更理性的扩大投资,”他说。
2023年9月4日,德国慕尼黑IAA汽车展上展示的中国电动车比亚迪 ATTO 3。近来,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板产能过剩引发西方国家高度关注。(路透社图片)"以旧换新"缺乏诱因
财经博主“热点我见”提出,在中国当下经济不景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房贷压力大,低婚率、低生育率的情况下,仅依靠以旧换新这一项措施显然是不够的,还需多渠道激发民众的消费欲望。
“我认识一些企业家,他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企业走向都是国有化。连民营企业都想卖掉, 怎么可能更新设备?” 中国独立金融学者贺江兵对本台表示:“至于消费端,跟房地产行业相关,只有买了新房子才会买新的冰箱、洗衣机、空调这些耐用品,平常不可能随意去更新,因为他们觉得没有诱因。”
当局力推"旧换新" 钱从哪里来?
据官方媒体央视报道,中国14部门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方案》还提出要推动汽车换“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畅通循环堵点,全链条促进汽车以旧换新。
但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文件出来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财政支出。国家和地方能够拿出的资金额度是没有明确的,特别是中央财政能拿出多少钱来。”在国新办的记者会中,对于各界最关心的“资金问题”,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仅表示:“中央投资、中央财政资金等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肯定是有资金支持的,而且支持会是有力度的。同时,当前各地政府也都在认真研究,会结合各自财力的实际情况,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
台湾的东华大学新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松兴在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如果以公权力方式介入经济政策,例如修改使用年限等规定,强制要求机械设备折旧,企业就算现况不佳,碍于法规被迫更新设备。所以,相关政策会有一定效果,但是效果有限:“看起来是带动了去库存,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无法真的吸收。因为经济下行还强迫更新设备,有些民间的中小企业干脆直接关门。中国迷信由党支配,不尊重市场供需关系,过去家电下乡也是这样的思考。”
大规模的更新,少不了补贴。陈松兴指出,2023年,中国债务(包括家庭、企业与政府)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攀升至287.8%,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增加了一倍以上。如今,中国希望克制债务增长,如果要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更换,钱要从谁的口袋掏出?
陈松兴说:“地方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钱,很多地方政府恐怕接近破产。要地方政府出钱,他们肯定不干,必须中央补贴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要为财政分配问题,迟早要好好的面对。”
"旧换新"是口号?
这不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推出“旧换新”政策。去年七月,中国国家发改委也曾出台促进汽车消费十条以及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十二条措施。此外,当局者今年四月还推出住房“以旧换新”政策。中国多家媒体宣传,已有超过三十个城市表态支持住房市场的“以旧换新”。
据网民不完全统计,过去180多天,中国出台了190多个刺激消费的文件。其中有的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自由贸易区扩张、私营企业支持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控、绿色环保税制改革等。
记者:黄春梅 责编:陈美华、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