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的新作《这不是个大使馆》由台湾的国家级艺术中心“国家两厅院”与瑞士的洛桑维蒂剧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合作推出。剧里的三位演员都是素人,来自台湾不同世代、行业和政治背景。他们透过是否设立或要规划怎么样的台湾驻外大使馆,来讲述台湾的国际处境和政治发展现状。
《这不是个大使馆》的三名演员分别是台湾退休外交官、中华民国时任驻伯利兹大使吴建国,台湾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和出身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应商世家的音乐人王思雅。他们完成在奥地利、德国及瑞士的演出后,将于4月回台表演,之后再赴西班牙、荷兰、捷克等地继续巡演。
《这不是个大使馆》的创作背景是,美中两国在1971年实现乒乓外交,因国共内战而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同年宣布退出联合国,而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森在1972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破冰之旅的访问。自此,台湾踏上一边寻求国际社会的外交承认,一边以各种方式继续和没有邦交的主要国家维系关系的道路。而北京当局则对外宣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并透过各种管道限缩台湾的国际空间。
《这不是个大使馆》导演凯吉(Stefan Kaegi):某种程度上,剧中三名演员在国外以不同的职务代表自己的国家,所以这部剧呈现的是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对国家的看法。我们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演出时,也在当地设想开立大使馆。这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但在剧场有艺术自由的保护,可用乌托邦的形式对此进行模拟……。不过在剧中,我们最终还是拆了那座大使馆,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不现实。这可能是为了不增加挑衅,而允许一点点状态模糊是让台湾能和平活下去的唯一的好办法。
舞台剧《这不是个大使馆》剧照(台湾国家两厅院提供/Claudia Ndebele摄影)
记者:这部舞台剧的中国因素是什么?
导演凯吉:每个国家与中国的历史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不能承认台湾或中华民国为一个国家,还有不想或不能建立台湾大使馆的原因也都不一样。 而这有点像调查,例如德国汽车业在中国享有庞大的销售额,会带来什们影响? 而瑞士作为中立国,直到2002年才加入联合国,且同时是欧盟的一部分又意味什么?
所以我们在每个国家演出时,都会重新审视谁与中国关系最近、哪些大学设有孔子学院、瑞士特定产业与中国的出口关系,以及与中国往来密切的瑞士银行业务……。而我们彩排的城市洛桑,也是国际奥委会的总部,就台湾如何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鼓吹或达成协议,称呼台湾为中华台北这么一个荒谬的名字。
导演凯吉告诉本台,纪录剧场的形式让每场表演内容都能因地制宜。而三位不同背景的演员,也能在不同演出地呈现不同想法的碰撞和交流。
导演凯吉:我们永远不会完成剪辑,因为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重生。如果政治环境出现变化,我们也能在舞台上进行调整;而演员的生活环境因为剧场巡演出现变化,舞台上某些图像甚至是前一天在剧场外拍的。
记者:你们如何解决分歧?
导演凯吉:我们交谈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给你一个例子:我们推出纸牌的想法。当舞台上的人对舞台上其他人的话感到极度不满时,可以举起“我不同意”的牌子。这样就能不打断对方的思绪,或避免在对方还没说完话前就惊声尖叫。
记者:这部舞台剧以台湾人的视野看两岸关系,在结束奥地利、德国及瑞士的巡演后,获得了哪些中国大陆观众的反响吗?
导演凯吉:有些人忧心会引发另一波反华仇视心理,甚至歧视。 我想,他们无法区别批评中国政府政策和批评中国人不同。我在洛桑巡演时则遇到在日内瓦研究机构的一些学者,他们对国际政治都很感兴趣,并住在海外有一段时间。他们说,看完非常感动,希望他们的历史也能像台湾历史这样在舞台上演示出来。很显然地,回顾历史在中国大陆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
我还记得,有位中国人的故事非常感人。他跑来跟我说,他的曾祖父还是祖父曾是国民党的士兵,但他(战后)没去台湾,于是被囚禁,一关就是几十年。 他很久才见到他的祖父,而他的家人也一直被迫自我谴责、为自己有个对抗共产党的祖父感到内疚。
记者:最后想问一下,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制作这部舞台剧?
导演凯吉: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斥太多战争,而每个人都知道,互相残杀不是个好主意。 但是人们似乎又没有耐心去交谈、倾听、容忍不同意见的人,或在冲突中学会共处。因此,外交似乎输给了军国主义……。剧院的好处是,我们的注意力比一般社群媒体的用户或是新闻报纸的读者多,我们有90分钟、两个小时可以深入探讨一个议题。
民族主义很危险,但另一方面,国家作为保护民主的结构,也能抵御拥有更多权力的经济强权。 以上这些主题与这部舞台剧的制作非常相关。
记者:乔琴恩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