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296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重新认识Angular #1
Comments
这上面有点疑惑,三大框架虚拟Dom及Dom diff的实现先不去管,数据更新应该是指改变数据
|
这里可能描述的确不清楚,其实想表达的是Dom diff的实现,这块可能还得梳理一下。 |
理解有点偏差. "最终是通过什么钩子去触发数据变更、dom diff"; |
我个人理解的是,每一个数据流传递的过程都有一个钩子。 |
Angular Digest + 脏检查 DOM Diff, |
谈谈Angular
本文跟随着Angular的变迁聊聊这个框架,分享一些基础的介绍,以及个人的理解。
也用过其他框架,像React和Vue。
但与Angular结识较深,或许也是缘分吧。
内容概要
数据绑定
常用模版绑定
常用模版引擎
1. String-based 模板技术
基于字符串的parse和compile过程:
字符串模板强依赖于innerHTML(渲染), 因为它的输出物就是字符串。
2. Living templating 技术
基于字符串的parse和基于dom的compile过程:
事实上,Living template的compile过程相对与Dom-based的模板技术更加纯粹, 因为它完全的依照AST生成,而不是在原Dom上的改写。
3. Dom-based 模板技术
基于Dom的link或compile过程:
Dom-based的模板技术事实上并没有完整的parse的过程(先抛开表达式不说),如果你需要从一段字符串创建出一个view,你必然通过innerHTML来获得初始Dom结构. 然后引擎会利用Dom
API(attributes, getAttribute, firstChild… etc)层级的从这个原始Dom的属性中提取指令、事件等信息,继而完成数据与View的绑定,使其”活动化”。
所以Dom-based的模板技术更像是一个数据与dom之间的“链接”和“改写”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一个对前端模板技术的全面总结》
数据更新Diff
框架的数据更新:
React
使用虚拟DOM进行Diff。Virtual DOM本质上就是在JS和DOM之间做了一个缓存。
Virtual DOM 算法:
1. 用JS对象模拟DOM树。
用JavaScript对象结构表示DOM树的结构;然后用这个树构建一个真正的DOM树,插到文档当中。
2. 比较两棵虚拟DOM树的差异。
当状态变更的时候,重新构造一棵新的对象树。然后用新的树和旧的树进行比较,通过深度优先遍历两棵树,每层的节点进行对比,记录两棵树差异。
3. 把差异应用到真正的DOM树上。
把 2 所记录的差异应用到步骤1所构建的真正的DOM树上,视图就更新了。
分享文章:《深度剖析:如何实现一个 Virtual DOM 算法》。
Vue
1. Vue1:使用getter/setter Proxy进行更新。
Vue使用的发布订阅模式,是点对点的绑定数据。
Proxy可以理解成,在目标对象之前架设一层“拦截”,外界对该对象的访问,都必须先通过这层拦截,因此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对外界的访问进行过滤和改写。
这里在对数据进行赋值和读取的时候,都会进行Proxy,然后点对点更新数据。
2. Vue2:使用虚拟DOM进行Diff。
参考React的虚拟DOM。
Angular
核心:使用脏检测(新/旧值比较)Diff
Zone.js(猴子补丁:运行时动态替换)
Angular2+变化
模块化组织
Angular模块
Angular模块把组件、指令和管道打包成内聚的功能块,每个模块聚焦于一个特性区域、业务领域、工作流或通用工具。
模块化思想
功能模块抽象层层放射到整个应用程序。
模块化思想层层包裹,结构组织也层层地抽象封装,树结构的设计思想从模块组织到依赖注入延伸。
模块修饰器
修饰器(Decorator)是一个函数,用来修改类的行为。
依赖注入
Angular的依赖注入可谓是灵魂了,之前有篇详细讲这个的文章《谈谈Angular2中的依赖注入》。
什么是依赖注入
依赖注入在项目中,体现为项目提供了这样一个注入机制:
有人负责提供服务,有人负责消耗服务,而这样的机制提供了中间的接口,并替使用者进行了创建并初始化这样的处理。
我们只需要知道,拿到的是完整可用的服务就好了,至于这个服务内部的实现,甚至是它又依赖了怎样的其他服务,都不需要关注。
依赖注入与状态管理
状态管理:
其实像我们设计一个项目,自行封装的一些组件和服务,然后再对它们的新建和初始化等等,也经常需要用到依赖注入这种设计方式的。
我们的服务也可以分为有记忆的和无记忆的,关键在于抽象完的组件是否内部记录自身状态,以及怎样维护这个状态等等,甚至设计不合理的话,这样的状态管理会经常使我们感到困扰,所以Redux、Flux和Mobx这样的状态管理框架也就出现了。
而Angular在某种程度上替我们做了这样的工作,并提供我们使用。
在Angular里面我们常常通过服务来共享一些状态的,而这些管理状态和数据的服务,便是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进行处理的。
依赖注入还有有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单元测试很方便,测试的时候也注入需要的服务就好了。
多级依赖注入
多级依赖注入:组件树与注入器树平行。
一个Angular应用是一个组件树,同时每个组件实例都有自己的注入器,组件的树与注入器的树平行。
现在树结构已经在前端领域越来越流行了,浏览器的DOM树/CSS规则树、React的虚拟DOM、以及Angular(其实不只是Angular)的组件树和注入器树。
上面也说道,并不是所有的组件都会注入服务的,所以有了”注入器冒泡”:
路由和lazyload
像我们打包页面,很多时候最终生成了一个
bundle.js
文件。这样,每次当我们请求页面的时候,都请求整个bundle.js
并加载,有了Webpack或许我们只需要加载其中的某些模块,但还是需要请求到所有的代码。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不需要进入所有的模块,这个时候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同时首屏体验也受到了影响。
通过路由的lazyload以及上面提到的模块化,我们可以把每个lazyload的模块单独打包成一个分块
bundle
文件,当进入模块时才请求和加载,当我们的业务规模很大的时候,首屏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Rxjs
很多时候我们都拿
Rxjs
和Promise
来比较,但其实它们有很大的不一致。以下很多内容来自《不要把Rx用成Promise》。
核心思想: 数据响应式
Promise顾名思义,提供的是一个允诺,这个允诺就是在调用then之后,它会在未来某个时间段把异步得到的result/error传给then里的函数。
Rx不是允诺,它本质上还是由订阅/发布模式引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数据响应式,源头是数据产生者,经过一系列的变换/过滤/合并的操作,被数据消费者所使用,数据消费者何时响应,完全取决于数据流何时能流下来。
执行和响应
1.
Promise
需要then()
或catch()
执行,并且是一次性的。Promise需要调用then或者catch才能够执行,catch是另一种形式的then,调用then或者catch之后,它返回一个新的Promise,这样新的Promise也可以同样被调用,所以可以做成无限的then链。
2.
Rxjs
数据的流出不取决于是否subscribe()
,并且可以多次响应。Rx的数据是否流出不取决于是否subscribe,也就是说一个observable在未被订阅的时候也可以流出数据,在之后它被订阅过后,先前的数据是无法被数据消费者所查知,所以Rx还引入了一个lazy模式,允许数据缓存着直到被subscribe,但是数据是否流出还是并不依赖subscribe。
Rx的observable被subscribe之后,并不是继续返回一个新的observable,而是返回一个subscriber,这样用来取消订阅,但是这也导致了链式断裂,所以它不能像Promise那样组成无限then链。
数据源头和消费
1.
Promise
没有确切的数据消费者,每一个then
都是数据消费者,同时也可能是数据源头,适合组装流程式(A拿到数据处理,完了给B,B完了把处理后的数据给C,以此类推)。Promise的数据是一次性流出的,因为Promise内部维持着状态,初始化的pending,转成resolved或者rejected之后,状态就不可逆转了。
举例说promise().then(A).then(B).then(C).catch(D),数据是顺着链以此传播,但是只有一次,数据从A到B之后,A这个promise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从pedding转成了resolved,那么它就不可能再产生内容了,所以这个promise已经不是活动性的了。
2.
Rxjs
则有明确的数据源头,以及数据消费者。Rx则不同,我们从Rx的接口就可以知道,它有onNext,onComplete和onError,onNext可以响应无数次,这也是符合我们对数据响应式的理解,数据在源头被隔三差五的发出,只要源头认为没有流尽(onComplete)或者出了问题(onError),那么数据就可以不断的流到响应者那边。
Rxjs例子
用AOT进行编译
JIT
JIT编译导致运行期间的性能损耗。由于需要在浏览器中执行这个编译过程,视图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渲染出来。
由于应用包含了Angular编译器以及大量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库代码,所以文件体积也会更大。更大的应用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传输,加载也更慢。
AOT
预编译(AOT)会在构建时编译,这样可以在早期截获模板错误,提高应用性能。
AOT使得页面渲染更快,无需等待应用首次编译,以及减少体积,提早检测模板错误等等。
预编译(AOT) vs 即时编译(JIT)
只有一个Angular编译器,AOT和JIT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编译的时机和所用的工具。
使用AOT,编译器仅仅使用一组库在构建期间运行一次;
使用JIT,编译器在每个用户的每次运行期间都要用不同的库运行一次。
拥抱变化,迎接未来
身为框架,Angular和React、Vue各有各的优劣,哪个更适合则跟产品设计、应用场景以及团队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没有谁是最好的,只有当前最适合的一个。
Angular的经常性不兼容、断崖式升级,或许对开发者不大友好。
但它对新事物的接纳吸收、勇于颠覆自身,是面向未来开发的好榜样。
我们也何尝不是,为何要死守某个框架、某种语言,或是争好坏、分高下。
何尝不抱着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然后迎接未来呢?
结束语
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理解,或许存在偏差。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大家都在努力地相互宽容和理解。
那些我们想要分享的东西,肯定是存在很棒的亮点。而我们要做的,是尽力把自己看到的那完美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与其进行口水之争,取精辟,去糟粕,不更是面向未来的方式吗?
参考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