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66 lines (253 loc) · 9.35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66 lines (253 loc) · 9.35 KB

第27页第5行

name: frontend
应改为
name: tomcat-deploy

第35页第14行

在以上Ingress的定义中,到虚拟域名first.bar.com请求的流量会被路由到service1,到second.foo.com请求的流量会被路由到service2。
应改为:
在以上Ingress的定义中,到虚拟域名foo.bar.com请求的流量会被路由到service1,到bar.foo.com请求的流量会被路由到service2。

第43页倒数第11行

回收策略包括删除或则保留
应改为
回收策略包括删除或者保留

第61页倒数第3行

kube-controller-mansger
应改为:
kube-controller-manager

第64页第13行

例如/tc/etcd/etcd.conf
应改为:
例如/etc/etcd/etcd.conf

第78页图2.5中下面3个框图

后两个框图中的地址192.168.18.3:6443和192.168.18.3:6443 应改为:
192.168.18.4:6443和192.168.18.5:6443

第83页倒数第7-8行

下面以Docker 容器方式运行HAProxy且镜像使用osixia/keepalived为例进行说明。在两台服务器192.168.18.3和192.168.18.4上启动HAProxy,
应改为:
下面以Docker 容器方式运行Keepalived且镜像使用osixia/keepalived为例进行说明。在两台服务器192.168.18.3和192.168.18.4上启动Keepalived,

第90页第13行

--token-auth-file=/etc/kubernetes/token_auth_file。
应删除行尾的中文句号“。” ,改为:
--token-auth-file=/etc/kubernetes/token_auth_file

第103和104页

表格中events和ingresses重复两次
应改为:
删除第104页重复的行,即第15和16行

第109页第5行

列出在节点server01 上运行的所有Pod:
应改为:
列出在节点server01 上运行的所有Pod(仅显示namespace为default的):

第111页第8行

# kubectl cp nginx-6ddbbc47fb-sfdcv:/etc/fstab /tmp
应改为:
# kubectl cp nginx-6ddbbc47fb-sfdcv:etc/fstab /tmp/fstab

第118页表格倒数第1行第1列 和 第119页表格第2-8行第1列

spec.volumes[]
应改为:
spec.containers[]

第137页第5行

--from-literal =appdatadir=/var/data
应改为:
--from-literal=appdatadir=/var/data

第139页第13行

- configMapRef
应改为:
- configMapRef:

第149页倒数第3行

metadata.namannotations
应改为:
metadata.annotations

第151页第6行

image: k8s.gcr.io/busybox:1.24
应改为:
image: busybox

第152页倒数第9行

64
应改为:
64
32

第153页倒数第2行

metadata.namannotations
应改为:
metadata.annotation

第179页倒数第6行

spec:  
  template:  

应改为: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k8s-app: fluentd-cloud-logging  
 template:   

第191页倒数第8行

Zone B的skew=1-0=0,
应改为:
Zone B的skew=1-0=1,

第208页第2行

目前 DaemonSet 的升级策略(updateStrategy)包括两种:OnDelete和RollingUpdate。
应改为:
目前 DaemonSet 的升级策略(updateStrategy)包括两种:OnDelete和RollingUpdate,默认值为RollingUpdate。
第3行
(1)OnDelete:DaemonSet 的默认升级策略,与1.5及...
应改为:
(1)OnDelete:与1.5及...

第210页第5-7行与前三行重复,应删除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应删除第5-7行

第211页第10-11行

关于CPU使用率的数据最早来源于组件
应改为:
关于CPU使用率的数据最早来源于Heapster组件

第235页倒数第7行spec下方应增加3行配置

spec:
  serviceName: "mongo"

应改为: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role: mongo
  serviceName: "mongo"

第236页第6行

image: mongo
应改为:
image: mongo:3.4.4

第256页倒数第5行

- IP: 1.2.3.4
应改为:
- ip: 1.2.3.4

第260页第16行

PROXY:取决于云服务商是否支持HTTP和实现机制。
应改为:
PROXY:取决于云服务商是否支持PROXY和实现机制。

第261页第3行

AppProtocol
应改为:
appProtocol

第262页第6行

curl http://${WEBAPP_SERVICE_HOST}:${WEBAPP_SERVICE_HOST}
应改为:
curl http://${WEBAPP_SERVICE_HOST}:${WEBAPP_SERVICE_PORT}

第271页倒数4行

配置为["kubernetes.io/hostname""topology.kubernetes.io/zone" "topology.kubernetes.io/region"]:流量优先被路由到相同Node的Endpoint上,如果Node没有Endpoint,流量则被路由到同zone的Endpoint,如果在zone中没有Endpoint,流量则被路由到通region中的Endpoint上。
应改为:
配置为["kubernetes.io/hostname","topology.kubernetes.io/zone","topology.kubernetes. io/region"]:流量优先被路由到相同Node的Endpoint上,如果Node没有Endpoint,流量则被路由到相同zone的Endpoint,如果在zone中没有Endpoint,流量则被路由到相同region中的Endpoint上。

第304页倒数第14行

# kubectl create -f nginx-ingress-daemonset.yaml
应改为:
# kubectl create -f nginx-ingress-controller.yaml

第333页倒数第9行

比如数据对象经历v1alpha1、v1beta1、v1beta1、v1beta2等变化
应改为:
比如数据对象经历v1alpha1、v1alpha2、v1beta1、v1beta2等变化

第334页图5.4中的文字

最上方圆圈中的文字v1alpha1应改为v1beta1
最上方圆圈中的文字v1alpha1应改为v1beta2

第342页的流程图中

“用Master节点的系统事件作为探测时间” 应改为 “用Master节点的系统时间作为探测时间”
左右两个模块都出现了错误,“事件” 应改为 “时间”

第363页第9行

支持比iptables更复杂的复制均衡算法
应改为:
支持比iptables更复杂的负载均衡算法

第366页倒数4行

(3)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服务端下发服务端证书给客户端。客户端在接收到证书后,通过私钥解密证书,并利用服务端证书中的公钥认证证书信息比较证书里的消息,例如,比较域名和公钥与服务器刚刚发送的相关消息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客户端认可这个服务器的合法身份。
应改为
(3)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服务端下发服务端证书给客户端。客户端在接收到服务器端发来的证书 后,再通过CA机构提供的CA根证书来验证服务器端证书的合法性,以确定服务器的身份。

第367页前2行

(4)客户端发送客户端证书给服务端,服务端在接收到证书后通过私钥解密证书,获得客户端证书公钥,并用该公钥认证证书的信息,确认客户端是否合法。
应改为
(4)客户端发送客户端证书给服务端,服务端在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证书后,再通过CA机构提供的CA根证书来验证客户端证书的合法性,来识别客户端的身份。

第369页第2行

BRAC
应改为:
RBAC

第390页第3行

原文为:verbs: ["get", "post"]5. 授权目标主体(Subject)命名规范
“5. 授权目标主体(Subject)命名规范”应为下一行的标题文字
后续标题序号顺延,例如“5. 常见的角色绑定示例”应改为“6. 常见的角色绑定示例”等等

第392页第6行

所有系统默认的ClusterRole和RoleBinding
应改为:
所有系统默认的ClusterRole和ClusterRoleBinding

第407页第4行

EventReateLimit
应改为
EventRateLimit

第411页第9行

service-account- key-file
应改为
--service-account-private-key-file

第415页第9,12,13,16行

ODIC
应改为 OIDC

第416页第10行

spc.ImagePullSecrets
应改为
spec.imagePullSecrets

第451页图7.2中

右边方框中的 Namespace1
应改为
Namespace2

第448页第13行

ipatables
应改为
iptables

第449页第10行

网站栈变量
应改为
网络栈变量

第462页第3行

RPC1918
应改为
RFC 1918

第476页第3和4行

gw 192.168.130 应改为 gw 192.168.1.130
gw 192.168.131 应改为 gw 192.168.1.131

第501页倒数第11行

调用bridge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CHECK操作,其中,将bridge插件执行ADD的结果设置在prevResult字段中:
应改为
调用bridge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CHECK操作:

第502页倒数第2行

调用tuning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ADD操作,其中,将bridge插件执行ADD的结果设置在prevResult字段中:
应改为
调用tuning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CHECK操作:

第503页倒数第2行

调用tuning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DEL操作,其中,将tuning插件执行ADD的结果设置在prevResult字段中:
应改为
调用tuning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DEL操作:

第504页倒数第5行

调用bridge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ADD操作,其中,将bridge插件执行ADD的结果设置在prevResult字段中:
应改为
调用bridge插件,以如下配置进行DEL操作:

第659页第9行

apiVersion: extensions:v1beta1
应改为
apiVersion: extensions/v1beta1

第726页第2、4行

而且所有容器的 Limits 总和都必须小于或等于 1GiB
应改为:
而且所有容器的 Limits 总和都必须小于或等于 2GiB

而且所有容器的CPU Limits总和都必须小于或等于2。
应改为:
而且所有容器的CPU Limits总和都必须小于或等于4。

第738页倒数第7行

剩下的2GB内存和2 CPU作为预留资源。
应改为:
剩下的2GB内存和4 CPU作为预留资源。

第767页第4行应删除

◎ imagefs.available<15%。
应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