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
/
Copy path6note-02.htm
120 lines (72 loc) · 28.6 KB
/
6note-02.ht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html>
<head>
<title>第二講 生死學的鳥瞰</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head>
<body background="6map/indtextb.jpg"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ink="#3366CC" vlink="#666666" alink="#996600">
<p align="center"><big><b><a name= "top">2002 年生死學上課紀錄(2)</a></b></big></p>
<p align="center"><b><a href="index.htm">回課程進度</a></b></p>
<p align="center"><b>第二講 生死學的鳥瞰(續)—</b><br /><b>生死學是什麼? 為何要生死學? 生死學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b></p>
<p align="right">2002/3/4 余德慧主講</p>
<p align="center"><table border="0" width="781" height="69">
<tr>
<td width="261" height="30" align="left"><b><img border="0" src="6map/indbul3a.gif" width="12" height="12" alt="○"><a href="#sub_title_1"> 人為什麼會如此投入於事情中?</a></b></td>
<td width="328" height="30" align="left"><b><img border="0" src="6map/indbul3a.gif" width="12" height="12" alt="○"><a href="#sub_title_2"> 人在決斷的處境裡跟常人的狀態有所決裂</a></b></td>
<td width="172" height="30" align="left"><b><img border="0" src="6map/indbul3a.gif" width="12" height="12" alt="○"><a href="#sub_title_3"> 三層結構</a></b></td>
</tr>
<tr>
<td width="261" height="31" align="left"><b><img border="0" src="6map/indbul3a.gif" width="12" height="12" alt="○"><a href="#sub_title_4"> 三層機制</a></b></td>
<td width="328" height="31" align="left"><b><img border="0" src="6map/indbul3a.gif" width="12" height="12" alt="○"><a href="#sub_title5"> 為什麼常人狀態本身是一種遮蔽?</a></b></td>
<td width="172" height="31" align="left">
</td>
</tr>
</table></p>
<hr>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1">人為什麼會如此投入於事情中?</a></b></p>
<p> 上禮拜我們談到一種狀態叫「諦念」,那裡面涉及到決斷、決心。生死學提供一個可能讓你跟現在的狀況多多少少發生斷裂,它告訴你現在的健康、眼前的幸福很可能是一個「遮蔽」。就像很多男生眼睛去黏到牛屎(台語),母豬可以賽貂嬋,很多女生一定不懂這是為什麼,但是只要男生被關在監牢或軍營裡三個月都不出來,福利社的水果妹什麼妹就會出現,這意味著一件事——他們浸淫在所謂的「慾望」裡,可是我們不願意用這種方式來談,因為「慾望」本身就含有相當程度道德批判的味道,我們犯不著用道德去談這個問題,但是我們會看到,為什麼有些事情會讓人如此的投入?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人為什麼會這麼投入?</p>
<p> 大部分的臨終病人過世之前,會把自己跟世界上的各種慾望脫勾,脫勾的方式有:一、味覺改變,比如老人家飯吃不下,原本的美味變得很淡,像現在大家都喜歡吃排骨,臨終的時候沒有幾個人能咬得動排骨,連青菜都咬不動﹔二、味道,平時覺得很香的東西,在臨終前會覺得很厭煩﹔三、視力減退,臨終病人看東西的時候顏色會變淡,但是他們的聽力變敏銳,這很奇妙,而且他們的敏銳卻不適合活在這個世界,譬如他們不太能夠接受一般的音樂,即使輕音樂、古典音樂已經夠溫柔了,但對他們來講還是太粗暴,到後來他們只能接受風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小橋流水潺潺的聲音,可是他們不能夠接受電子產品的聲音,所以有些病人很討厭念佛機,可是就諸位非常健壯的身體來講,就可能會喜歡搖頭 PUB 的重金屬音樂,感到非常興奮,這種興奮對病人來說則是一種打擊,因為他們的身體供不起﹔同樣的道理,對溫度的感覺也會改變,容易發冷<a href="#_ftn1" name="_ftnref1"><sub>[1]</sub></a>。這套生理機制的變化把病人跟這個世界脫勾。脫勾的現象甚至發生在彼此恩愛的人身上,比如他是你親愛的爸爸,非常可能到最後,他根本就不認識你。至於為什麼會不認識,我們之後談到臨終的過程時會詳細說明。</p>
<p> 但健康之人的狀況正好跟臨終病人的方向相反,像諸位年輕氣正盛,躍入世界,跟世界同時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講 Das Man 常人的時候,並不是在罵哪一個人是常人,或誰是聖人,跟這個沒關係。根本不存在哪一個個別的人叫做「常人」,而是每一個人在活著的狀態裡常常用心智活著,,我們上星期談到,用心智活著至少有四個特性:一、掌控事情,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比如事情要做的好啦、不要出亂子啦﹔二、秩序,Keep things in order﹔三、行道,Ways to go﹔四、經營計算,calculating。今天我們要談的會更深入一點,如果你說:「老師,上一次的我還不太瞭解,你再深入下去我會不會聽不懂?」通常我的方式是先講一個點、再講另一點,然後再結合在一起講,所以不要擔心某一點你沒聽懂,我會繞過那裡去講別的部分,再回來讓兩個點碰在一起。</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2">人在決斷的處境裡跟常人的狀態有所決裂</a></b></p>
<p> 我們回來問一個問題:「如果生死學的知識提供了一種決斷,但是這種決斷裡你必須跟常人的狀態有所分割、分裂,這怎麼可能辦到?」譬如有人出家當修女、尼姑和尚,這基本上也是一種決斷,但決斷本身並不是一種意志力的作用,而是一種「破裂」。「破裂」就在於破裂常人的生存狀態,意思是,使得現在活著的理所當然的世界漏洞百出。這種漏洞百出的世界跟心智自我正好相反,因為心智自我會彌補「破裂」處。為什麼要彌補「破裂」?因為心智自我要掌控、要維持秩序、要計算;通常這時候我們稱之為 keep blessings 或 keep bliss(福佑、福祉)。在什麼情況之下心智自我要去補常人世界的漏洞?譬如學生生病不能來上學,老師規定的作業不能做,應該上的課漏掉了,應該讀的書就沒有辦法讀,應該當一個好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應該當一個好兒子或好女兒、應該是一個好丈夫或好太太的這些功能都無法執行了,當這些生命的功能都無法行使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找醫生把它補起來,補了以後身體就會復原,漏洞的狀態就合起來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常人的狀態裡,存在一種特性叫做「常人專政」<a href="#_ftn2" name="_ftnref2"><sub>[2]</sub></a>。「常人專政」的意思是,我們一般的生活其實是由常人活著的狀態來把持,而且把持得滴水不漏,而且如果不弄得滴水不漏的話,人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我們並不是在譴責常人,常人無可譴責,因為它本身就是最根本生活方式,如何能譴責它呢?</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6map/6note-17.gif" width="457"
height="163"></p>
<p> 可是生死學為什麼把它提出來講?其實生死學就告訴我們,<b><u>所有我們眼前看到這些理所當然的東西,在死亡的面前,全部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什麼叫做「死亡」?死亡並不是指醫生再也救不了你了,死亡的意義是它使得常人狀態崩解,它使得「常人專政」垮掉。在這層意義底下,我們把死亡的過程稱為「心智自我消融、溶解的過程」。</u></b>一旦接受這樣的觀點,就會知道,我們平常以為的死亡,都是心智自我製造出來的,包括許多描述死亡過程的偉大情操,非常非常可能都是心智自我所捏造的,是活著的旁人對死者進行心智自我的想像,透過旁人的想像來描繪當時死亡的過程;譬如我們常聽人說病人死亡的時候十分地安詳,好似遠方有聖母瑪麗亞、耶穌或阿彌陀佛來迎接,只見滿室生香……。我並不是反對這個,只是我們必須瞭解它的出處何在;你們看到報紙上常常有一些生死學的課程,說我們要面對死亡、我們要瞭解生命的意義……,這樣講的時候其實是對著活著的人,想安慰諸位的心智自我,想安慰你:「死亡不要緊,我們最後都會死得非常有意義。」可是不管是重如泰山的死亡、輕如鴻毛的死亡、猥瑣的死亡、渺小的死亡,這些輕、重、大、小都是心智自我的運作所衡量的。但是,實質上一個人真正死亡的過程裡,他的心智自我已經逐漸溶解不太發揮作用了。上個星期有同學問,如果心智自我逐漸溶解了是不是就稱之為「潛意識」?但其實在這過程裡,人進入了另外一種活著的狀態,這種狀態在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裡我們發現它的範圍比潛意識來得大,因此我們把它稱為「靈性」。靈性不是宗教,靈性反而比較接近《紅樓夢》裡頭的林黛玉、賈寶玉,他們是空靈的;這種人在政治家的眼中他們是活在頹廢的世界裡,基本上有建設的政治家、雄才大略的人就討厭老百姓讀這種言情小說,那算什麼,什麼都不是;可是為什麼這本小說變成中國文學最偉大的作品?因為《紅樓夢》一直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人因為傷心過度,連心智自我都會溶解掉,溶解了之後,人就會回歸到虛空,我們都知道賈寶玉跟林黛玉都是從「太虛幻境」來的,而且《紅樓夢》裡的每一個人物的人名都意味著從空虛裡長出來的,譬如賈雨村(假語村言),就是說這是假的、不存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整部《紅樓夢》在講什麼呢?它在講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空虛的,在空虛裡頭會演化出很多絕妙的事物,這些絕妙的事物演了整部《紅樓夢》然後在歸諸於空虛。所以其實《紅樓夢》反而比任何東西都更接近生死學。</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5">為什麼常人狀態本身是一種遮蔽?</a></b></p>
<p> 敏感的同學可能已經開始出現一個想法:「如果你說常人狀態是一種遮蔽,你必須要有能力說明為什麼常人狀態本身是一種遮蔽?」也許我用各種比喻的方式或臨終比較的方式告訴你常人狀態是一種遮蔽,引用各種佛教、道教、基督教的說法進來,那同學就會說老師是不是在傳教,事實上我也不會這麼做。當宗教在談「人在世界上的活著本身」時,多少看出人短短的一生中可能有一點蹊蹺在裡頭,這蹊蹺常用「人生如夢」、或是金剛經講「人生苦短,短如露珠」等話語來表達,但這種說法我們通常聽不進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常人狀態提供了一層保護裝置,這個保護裝置就讓你聽不進去。面臨死亡時保護裝置會出現三種現象;(1)<b><u>與己無關</u></b>:雖然我們都知道死亡,也確知我們總有一天會死亡,但卻覺得死亡與我無關﹔(2)<b><u>不可能自己會死</u></b>:死亡對我是最大的不確定,甚至認為是最不可能的可能,很少人認真地把自己的死亡當作最真摯的可能性來對待,就像現在你坐在這裡,你再怎麼樣都不覺得你自己會死,不可能﹔(3)<b><u>對他人死亡的漠然</u></b>:對他人的死亡漠然,對他人的臨終無法共命共感,可是你說親人死了我會哭啊,哭歸哭,擦乾眼淚以後親人的死還是親人的死,不是我的死;但有人因為親人死了終生哀傷逾恆,那是兩個人共同的共命關係,是我們活在世界上跟某些人的深刻連結,但是不是親人或夫妻的關係就是共命,尤其很多人的夫妻關係根本要死不活的。</p>
<p>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見得因為某一種社會的角色而必然構成深刻的共命或共在。然而我們每一個人並不是孤島,雖然每一個人看起來像一個孤單的小島,但若觀察海底的構成,將發現孤島跟其他的陸地是相連的。可是,這種相連的狀態被遮蔽了。就像我們常常對情人說「你是我一輩子最愛的人!」即使你有時候其實很恨他,這是說你們不可能因為兩個人相愛,就天天靠在一起聽情歌,總要有人去謀生、有人在家裡擦地板,生活裡會發生很多很多「事情」,而且這些事情是一種「實在」,這就是所謂的愛情不能當麵包,所以現在大家都說愛情和麵包要結合,結合的方法是先有愛情,然後兩個人再努力去爭取麵包,在爭取麵包的過程保持愛情的狀態,可是,我們常無意中踩進去「事情」或「實在」,譬如有時候你會對男朋友說「你不要再給我摳鼻子!髒死了!」或是「你怎麼三天才洗一次澡!太過份了!」看到這些摳鼻子啦、摳腳丫啦、放屁啦、沒洗澡啦,就會一直罵罵罵……;這些「事情」或「實在」都涉及了一種價值判斷,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活進去,就把彼此愛情的連結忘掉、遮蔽了。常人的狀態本身便是一種遮蔽,當常人的狀態破裂之時,才會出現「無蔽」的狀態。</p>
<p> 人一旦活到事情裡面去,其實很難抵擋,我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才氣很高,被邀去當宰相,但他不願意,後來就攜家帶眷到荒郊野外開墾過著簡樸的生活,他覺得這比較接近他的生活哲學。可是有一天,他的老朋友(取代他當宰相的人)的兒子來拜訪他,這個老朋友的兒子搭著馬車來,見了老伯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應答講話十分得體。不久老伯的兒子女兒也都進屋來,卻在這個貴公子的面前侷促不安,老伯看在眼裡,喟然一嘆,又帶著妻小離開到更無人煙之處。我對這個故事的印象很深,因為在這故事裡面訴說著一種「世界」與「存有」之間相互背離的矛盾,這矛盾就是:人活在世界,即使想擺脫存有所討厭的世界,到最終人還是要在「世界」裡相互照會,擺脫不了世界的羈縻。為什麼說擺脫不了?老伯看到自己的繼任者把兒子養得如此溫文爾雅、有教養、修飾邊幅、甚至非常賢能,可是自己的孩子卻在一旁抓蟋蟀、抓兔子,他可能會跟小鳥說話,跟小草、或風有一種契合,可是一旦從常人狀態照見的時候,他的孩子卻是十分陌生的,他們懂得是流水、樹葉掉落的聲音、或是如何讓植物生長,可是他們真的不懂如何跟別人應對、要講甚麼話、要如何講,便自慚形穢。雖說後者的存有性比較容易接近存有,但是世界卻歡迎精壯的自我,或者在文化裡鍛鍊而成的一切作為(如溫文爾雅),儘管後者有相當程度的遮蔽性。</p>
<p> 在常人世界裡,我們最大的理想就是有成就,不斷地做得滴水不漏,譬如五代同堂、五福臨門、十全老人,而且還希望培養出俊彥之才、長得好看、又會作官、賺得錢又多、又不鬧緋聞,就是說把自我養的精壯肥美;看到這種人,通常我們會覺得實在太好了,「良人也,吾仰賴終身也!」一輩子就靠他了,但是這些東西「有時盡」。在常人世界裡遭遇死亡時,會出現什麼景況?譬如晚年之後,曾經英姿煥發的年輕人老到八十歲,他齒搖髮禿,行動不便。當他老了的時候,我們也老了,大家共同須臾嘆息,但是年輕一輩的人,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曾經年輕過。或許有人會說,人會變老會死,是必然的。當這麼想的時候,前面說的面對死亡的三種現象一併發生作用:(1)我們跟死亡是不搭軋的,譬如有人真的相信,人在高明的醫術底下是不會死掉的;(2)當下感覺我是不會死;(3)對他人死亡的淡漠。</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4">三層機制</a></b></p>
<p> 每一個人的常人狀態會用上面說的三種面對死亡的態度把自己包得滴水不漏。包得緊密,我們會活得很快樂。精神科裡面有一種症狀稱為「死亡恐懼症」,一想到死亡就會發抖。我現在講生死學,大家都不會有這種症狀,因為大家會自動產生三種面對死亡的態度以保護自己,我也會,這不是任何人能夠消除掉的。這種保護裝置跟我們的活著本身埋在一起而形成三層機制。</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dfdfdf;"><b>第一層機制:Otherwise than Being</b></span></p>
<p> 我們遺忘我們會死亡的事實,對死亡的不在乎和漠然,這是因為有三層機制作用著。第一個是 Otherwise Than Being(OTB),中文翻成「非自身」;”Being”是我生命的存在;“otherwise”就是別種、別樣,不再是你存有的狀況,意思是說,任何人活著,而且要活進世界裡,他自己的存在狀態都是被遺忘、存而不論,然後才能往外進行創造。“otherwise”談的就是人的造作面,我的活著有它根本的生老病死,但是我常常不把這些生老病死當作我活著的本源,而將自身投向世界,從事一些跟我自己很不一樣的東西。譬如語言器官原本是用來講話的,但後來我們從語言造作各種溝通、文學、各種話語、論述、解釋,又譬如網路出現以後,人在網路世界裡進行 otherwise than Being,男的變女的、老的變年輕、年輕變老、帥的變醜,OTB 化身千萬,在那樣的網路場域就提供了一個合法的 OTB。那什麼是不合法的 OTB?如果你考試請槍手,就是不合法的 OTB。</p>
<p> 人活在世界裡,OTB 的重要性很大,包括謊言、政治的操縱權謀、個人的聲望、名氣,即使是最真誠的行動,包括建立慈濟醫院,都還是 OTB。因此,OTB 的意思就是,<b><u>我們透過存在的方式去創造一種非自身的造作物</u></b>,一般來講稱之為成就;但我們也不是罵這樣不好,而是這是一個必要的控制機制,透過這個控制機制,人完成了自己的造作面,使得人的存在進入一種 OTB 的狀態,進而以為自己就活在 OTB 裡,於是聞榮耀則喜,聞毀敗則憂,一生之中只認 OTB,在其中環繞著。然而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不認 OTB?譬如突然遭遇「破裂」,破裂以後真情才湧出,譬如兩個情侶結婚,結婚以後不斷地在不同的價值觀、生活細節裡產生緊張,忽然有一天太太自殺、沒死又救回來,或是先生突然被車子撞了、沒死、或是快死了,這種情況下 OTB 突然破裂了,眼淚流下來,人才真正的抱在一起,那時候就覺悟 OTB 不重要了,也不責怪你有沒有考上好學校、有沒有賺很多錢,什麼都不重要了。生死學強調的就是,<b><u>常人的世界的本質是滴水不漏的,但是「破裂」常常讓我們第一次窺知,原來我們活在 OTB 而不察</u></b>。OTB 是人活著的一個基本的機制,是我們人活著的一個「製造業」,人類所有的倫理、價值,全部都是靠 OTB 製造出來的,我們要維持家族、家業、維持事業、永續經營,<b><u>這是一種不自主的對外投向,而生產出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不是他自己,不是他的自身</u></b>。</p>
<p><span style="background:#dfdfdf;">第二層機制:Be thrown</span></p>
<p> 第二個機制就是被拋擲(be thrown),「被拋」的意思是,我們必須用非常實際的方式過每一分鐘的生活,譬如活在慈濟裡有你該穿的衣服,男的有男的規矩,女的有女的規矩,人進入這個實際的世界,而且會發覺人好像是被丟進去的,被丟進去以後,人就面臨所有最實際的事物,像你如果不來上課、不來考試,你就會被當掉,事物的實際面就會不斷運作。所以人一旦進入某種環境、處境,存在狀態就被拋擲到那裡,這時有沒有人會純粹去考慮自己的活著?其實沒有;譬如你如果沒有生病,卻躺在醫院裡,醫生就會說你浪費醫療資源,因為你不實際。所以在被拋狀態裡人跟世界掛勾是必要的,一定要這樣做。但是如果你說你想要每天幻想,像詩人一樣,像遊魂一樣,只要看著風在吹,看著雨在滴,那是不是「被拋擲」就消失了?很抱歉,並沒有;我們還是脫離不了被拋,只是不拋在此而拋在彼。拋到詩人世界、藝術家的世界、畫家的世界、音樂家的世界都一樣是被拋;我們活著的世界就是以被拋進去的那個世界為主。</p>
<p><b><u>被拋跟 OTB 有什麼關係?</u></b></p>
<p> 被拋跟 OTB 有什麼關係?<b><u>因為人沒有辦法用一種無世界的方式活著</u></b>,不可能活在空虛裡。像廣欽老和尚在深山裡十幾年不出來,就出現一個公案:他十幾年在深山裡面做什麼?你們一定覺得他一定在念經、打坐、阿彌陀佛,很抱歉,這都是想像,他每分鐘還是要過活。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打坐、念經嗎? Sorry, 如果依照泰國和尚的觀點,打坐、念經就不叫修行了。但我們真正的問題是:廣欽老和尚在深山裡面十幾年到底在做什麼?他在領會某些事物嗎?不知道,我們惟一知道的一點就是,很多人一想到廣欽老和尚在深山裡或任何一個人在深山裡頭,我們都會有忐忑不安的感覺,心想他在裡面作什麼?意思是,人 suppose 應該被拋到某種狀態、某種世界去形成某種東西,譬如我出家到寺廟去,也是一種被拋,到了寺廟或到了精舍還是每天要做很多事情。<b><u>怎麼有人能夠不被拋呢?</u></b></p>
<p><span style="background:#dfdfdf;">第三層機制:be fallen</span></p>
<p> be fallen 就是「沉淪」(正式的學術用語)、「掉落」,或稱為「落身」。沈淪的意思是,若我活著,那麼我便有了一種「必然性的活著」。什麼叫做「必然性的活著」?你有一個身體、有胃,你的身體要維持你的能量系統,所以必須要吃東西、必須要喝水;這種活著本身就意味著有這種必然性,乃至於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生命的滋味;譬如讀一首詩、就覺得好幸福喔,或是你覺得身邊的人都對你好好、覺得好幸福等。不管是幸福或是不幸福,都充滿了用「滋味」的感覺去體會生命,體會的越多,越覺得感動,在感動的過程裡,就稱為 be fallen;但是這個沈淪跟淪落啊、道德淪喪都沒有關係。而是我們人先天上存在著一種活著的結構,這種結構構成了一種不得不然的情況,叫做落身或沉淪,這種說法絕對沒有道德判斷。這個結構透過三層機制,來保住我們的活著。</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3">三層結構</a></b></p>
<p><u>第一層結構:前置結構</u></p>
<p> 所有常人的活著都被這三層機制包抄起來,而形成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個結構叫做「前置結構」。前置結構指的是活著的人只要活下去,這活著本身就已經受到活著的「能在」(能夠存在)所制約,例如身體結構、氣質、面貌、基因遺傳、對空氣、水、食物的需求、誕生在台灣(而非美國)、因出生地所決定的母語等等所規定的活著。這些前置結構我們人無法做決定,而是預先就定好的了。這種前置結構只是第一個結構,人並不是全部都由前置結構所決定。前置結構只是把人種在苗土裡。</p>
<p><u>第二層結構:操作結構</u></p>
<p> 操作結構就是,人如何在實際的狀況裡運作操作。人大部分是透過在實際狀況的操作過程中,慢慢完成人的自身。譬如同樣一個身材姣好的女孩子,可以變成跳鋼管的辣妹或中國小姐,什麼都有可能,沒有一個東西一個屬性可以決定,而是要靠後來人如何操作。</p>
<p><u>第三層結構:底景結構</u></p>
<p> 底景結構指的是一切支持活著的情況,或是如何讓人得以如此這般活著的支撐條件,如語言、環境或時代。譬如你生在台灣,都不離開台灣,有沒有可能拿諾貝爾獎?機會很小,因為台灣的底景小小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如果你到國外去,進入一個 LAB,這個 LAB 的研究已經快接近諾貝爾獎,再加上你的天賦,那你十年內拿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很高。台灣幾乎不可能有大師,因為大師並不是靠一個人的才氣,為什麼?以大陸來講,大陸有多少數學天才,根本不需要人教,創出來的數學理論舉世震驚,可是,他們不可能拿諾貝爾獎,也不可能變成全世界的數學大師,因為他們的底景不夠大;所謂的底景是說,如果他們在普林斯頓大學、史丹佛大學、或是哈佛大學,可能某一個基金會會幫他募款、進行一項大計劃,很可能三年五年就成為大師,那他如果在中國大陸一樣也是會發明那些數學理論,但是那些數學理論可能只是在課堂上教教北大學生,而北大學生可能在台下睡覺流口水,因為程度超過太多了,大家聽不懂,沒辦法就算了。又像歷史學家陳寅恪,他其實是中國近代少有的史學天才,如果這個人在美國的哈佛大學或普林斯頓大學,百分之百會成為世界級的大師;可是他回到中國的時候,正好政權更迭,國民黨到台灣,共產黨佔據大陸,他只好躲到中山大學(廣州),那時候他寫的書已經出版一兩本,整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沒有人懂得他寫些什麼,但他非常努力地教這些學生,甚至把學生抓到家裡親自授課,可是這些學生只專注在記他的講話裡有沒有反黨反思想,結果抓到一兩句模稜兩可疑似反黨的話,陳寅恪就被批鬥得很慘,這麼一個史學天才就這樣被埋沒掉了;所以陳寅恪死後懷念他的文章不斷地出現,主要的原因就是整個中國失去了一個機會,讓中國的史學重新在全世界站起來。我在中山大學待過,學生真的是烏壓壓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陳寅恪的底景是什麼,他是一個這樣底景的人。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活著的底景結構是一種事實上的存在,但是這種存在遠高過「我」,而形成一般講的大環境。「我」活著,「底景」雖然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它勾聯到「我」的狀態,「我」活著的方式跟它息息相關。</p>
<p> 人透過三個機制,層層被包圍在三個結構裡(底景結構、前置結構、操作結構)。一個是先天的前置結構,一個是後來的操作,另外一個就是活在哪一個環境裡。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三個非常簡單的結構,可是這三個簡單的結構環環相扣,透過環環相扣的方式把人的常人狀態鎖住,鎖住之後就「封存」(sequestration)而成一種自我認定(self-identity)。每個人的自我認定就是「封存」之後的結果,也可說是終端的產品,生死學的術語就稱之為「存在者」。存在者的意思是指,<b><u>某一個特定的人的存在,某一個特定的人有可以辨別的自我,稱為「存在者」</u></b>,這跟「存在」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一種危險,即如果我們從「存在者」的方式想要回去了解「存在」本身,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我們已經透過常人的三層機制、三個結構和自我封存的作用,產生一個特殊的自我認定能夠辨別「我是誰?」。在這種狀態下,人不可能被還原到能夠了解存在本身,會碰到重重的困難。比如當我們碰到別人的死亡,不會共命地說「我也會死」,即使講了「我也會死」,也不真正感覺到「我會死」。這就是自我封存的作用。到這裡,我們已經完成了生死學一個基本的小循環,小的認識。</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6map/6note-15.gif" width="51" height="30"><br />
<img border="0" src="6map/6note-16.gif" width="366" height="183" />
</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