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
/
Copy path6note-08.htm
205 lines (152 loc) · 31.4 KB
/
6note-08.ht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2002 年生死學上課紀錄(8)</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head>
<body background="6map/indtextb.jpg"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ink="#3366CC" vlink="#666666" alink="#996600">
<p align="center"><b><a name="top">2002 年生死學上課紀錄(8)</a></b></p>
<p align="center"><b><a href="index.htm">回課程進度</a></b></p>
<p align="center"><b>第八講 瞭解臨終過程(1.5):「脫離世間」的本質</b></p>
<p align="right">陳冠秀記錄整理<br />2002/04/08 余德慧主講</p>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style=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width="800" id="AutoNumber1" height=
"79">
<tr>
<td width="253" height="39">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
"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
"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a href=
"#sub_title_1">
如何瞭解「脫離世間」?</a></span><!--msthemelist-->
</p>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294" height="39">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
"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a href=
"#sub_title_2">
自我的三個階段</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253" height="39">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
"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a href=
"#sub_title3">三次否認</a></span>
<!--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r>
<tr>
<td width="253" height="40">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
"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a href=
"#sub_title_4">存有焦慮</a></span>
<!--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294" height="40">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
"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a href=
"#sub_title_5">
從心智自我轉換軌道到靈性傳統</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253" height="40"> </td>
</tr>
</table>
</center>
</div><!--msthemeseparator-->
<hr>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a name="sub_title_1">如何瞭解「脫離世間」?</a></p>
<p> 上次林先生(安寧病房的病人)來課堂上,大家看到他好像說話還是很有力量,他講了一句話:「三個月前我還是跟你們一樣,還會唱卡拉 OK、還會喝酒。」過了三個月,他說他才發現,生跟死之間只有一條線,那條線很細、一下就過去了。那時候很多同學問他:「為什麼不要繼續醫療?」他回答反正自己也罪孽深重,不醫也就算了,可是他回去以後沒幾天就聽到別人勸他,某個醫院治療肝癌很厲害,他聽了心動就去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為什麼他在這裡講的話回去馬上就變卦,這並不表示他心性不定,而是說明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跟大家有密切的關係。包括今天我們上生死學的時候會覺得怪異,為什麼要學這個東西?為什麼要自己嚇自己?為什麼要自討苦吃?所以這裡面有一個很基本的問題要問:如果你是一個癌末病人,你活生生地去面對那個處境要到那個時候才去面對,我們現在能懵懵懂懂地活著不是更好嗎?幹嘛要實地去瞭解那個東西?尤其生死學教到現在就會慢慢進入:人的死亡過程是怎麼發生的、死亡的過程裡頭很多細節會發生什麼現象;所以這裡涉及的問題是:我們到底要不要等那個處境來了再說?我們慢慢會去反省,「接受死亡」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要一個人接受死亡?或者說,「接受死亡」本身到底有沒有好處?會不會接受死亡以後對生命就變得很消極,害的別人跟你交往的時候就變得很怪異。民國五十八年我進台大的時候,就進了一個佛學社當副社長,那時候認識了很多醫學系的學長,後來這些學長畢業以後突然就全部消失在台灣的醫學界,不久,抬起頭來一看,發現他們有的已經理光頭了,有的是沈迷在很小的診所,幾乎不拿錢;這對台灣的醫學界來講也許不是一個好現象,我並不打算在生死學裡回答這個問題,今天主要的課題只是想讓大家瞭解「脫離世間」,但是並不是要大家真的脫離世間。因為「脫離世間」本身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如果你還活得好好的,你可以自己選擇過比較非世間性的生活;另一種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每一個人到臨終的時候大概都要脫離世間;我只講後面這一種。</p>
<p> 在講義裡我提到過去訪問的一個老人跟我講的一句話,到現在我還記得非常清楚,他說:「我原本應當兇死、橫死或惡疾而亡,但我心懷危殆,如履薄冰,所以能避兇趨吉。」當初我本來以為他在講一些如何活到百歲的事情,可是經過好幾年以後,我才慢慢瞭解到他講的不是這個東西,他講的是人活在世界上的過程其實蠻艱難的,人很可能在生死一線裡頭就亡故了,這個老人走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走過二二八事件,一路過來,所以我後來就咀嚼他「避兇趨吉」這句話,這句話原本對我一點也不重要,因為我個人的態度就是死就死了,也不需要什麼避兇趨吉,有時候一輛車子過來差一點點被撞倒,有人就真的被撞到了;有時候可能差一點點就摔飛機,可是有人就真的摔飛機了。就像有一次空難,有個人說他的表哥五十年都沒有回到台灣來,結果就在那一次回台灣一家人全死了,像這種事情就是生死一線之間。本來這些事情我並不在意,因為我們能夠活著多多少少都跟一些因緣有關,可是後來我才知道,如果人到要死亡的過程、要離開世間的過程有一種所謂的「避兇趨吉」,「終極地來講,應是臣服於『天地無心而成化』,息心止慮,炯照其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沒有像我們這樣的心智狀態,「成化」的意思是說它有自己運行的軌道,他的意思就是,那麼人最好把心停止下來,把各種想法停止下來,然後讓獨一無二的宇宙存在體像火光一樣明晰地照亮著。這句話一看就知道是屬於老莊派的,這種話講多了,沒有人做得到,但是在生死學談的臨終過程裡,偏偏幾乎所有的人都做到了。那天林先生在這邊講「三個月前我還是跟你們一樣,什麼都模模糊糊的,現在已經非常清楚,死亡是面對著我而來。」也就是說,他後來看到的死亡是「炯照期」,明明朗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開始在瞭解,死亡很明白地照射過來,對臨終者來講是什麼意思?通常我們都是從超個人心理學來解釋這種問題。</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2">自我的三個階段</a></b></p>
<p> 我們接受「超個人心理學」的看法,認為人的生長分成三段,(一)是心智自我尚未成形的 Pre-Ego 階段,大約從胚胎到兒童期,雖然慢慢長出心智自我,但是多少還是依賴著他人的自我;(二)心智成長乃至成熟的「心智自我」Mental Ego 階段,這大抵是人「在世」的黃金階段,所有「在世」成就都在此階段完成;(三)心智自我逐漸破裂,終至自行分解,而與大地流轉合為一體的「超個體自我」Transpersonal Ego,死亡通常要朝向第三種狀態,其實只有處在超個體自我的時候,我們才會出現「天地無心而成化,息心止慮,炯照其燭」這樣的現象,我們今天的工作就是要說明,人如何在死亡之前獲得這樣的品質。之前我們提到,從社會期進入病沈期相當於心智自我減弱的最後過程,而背立轉向則是由心智自我消融的關鍵轉換,然後進入「擬像自我」的階段,相當於超個體自我的出現,最後「躍入臨終」,終於重回大地流轉的宇宙根源。「擬像自我」階段人思考事情已經完全不靠現在的狀態來思考,「擬像自我」其實是一個安全階段,對自我進行保護,讓你不會被嚇死,譬如你現在會怕死,顯然是因為你還處在心智自我的狀態,你用心智自我去想死亡一定會嚇死,就像如果有一輛車子差點撞倒你,你一定會很害怕,或是你突然從山谷摔下來,剛好抓住一根樹枝,你一定會很害怕,那是屬於心智自我的害怕。可是死亡之前心智自我會毀掉,進入一個「擬像」,<i>「擬像」意思就是,你看世界的方法都是直接看到的,不再用思考的方式</i>,這個我們後面會講,思考在這個地方就變成很可笑的東西。再講難聽一點,自古以來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生命哲學家都嘲笑理性,也就是嘲笑今天我們科學時代所崇拜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只在生命的第二個階段有效,可是有人卻把理性無限上綱,無限上綱到連死亡都要靠理性去分辨他,事實上那是沒有用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慢慢有一個基本的瞭解:你現在所站立、所思考自己的東西,其實是來自於人類發展階段的一種裝置,而且是一個階段性的裝置,舉例來講,假定我們是毛毛蟲變成蛹、蛹變成蝴蝶;用這三個階段來說,毛毛蟲代表 Pre-Ego、蛹代表Mental Ego、蝴蝶代表 Transpersonal Ego,我們知道蝴蝶一定會死掉;當我們以蛹的狀態存在的時候,我們整個大腦、身體其實就是安置了一個叫做「心智自我」的東西,就是說你大部分現在活著的任何感覺,就是靠著心智自我來活,也就是說你無論看別人、看自己、或者看著電腦、看著 e-mail 上講的話,或者你現在努力的功課與人際關係,全部全部都是由「心智自我」埋藏在那裡,而且,在死亡之前這個裝置會先毀掉。它不毀掉的話,每一個人都會死得很難,因為真正怕死的就是這個東西,所以上帝會先把它拔掉。</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3">三次否認</a></b></p>
<p> 當我們第一次發現我們必須死亡,包括你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你,很抱歉,癌症,而且已經到第四期、第五期了,連治療的機會都沒有。我們有好幾個病人都提到這個經驗,在發現癌症之前身體都好好的,等到發現之後,忽然整個生命的感覺就天旋地轉,當這個天旋地轉發生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會怎麼運作?大家想一想,你的朋友、親人會怎麼告訴你?你一定會不斷哭,可是你最親的人會一直告訴你:「不要緊,還有機會,我們一起奮鬥,不管花再多的錢,我們都會支持你、幫你渡過這個難關。」這個千篇一律,幾乎沒有例外,即使再怎麼貧窮的人也希望能夠獲得很好的醫療。為什麼人第一次聽到自己得癌症的時候要尋找最好的醫療?嚴格的意義來講這就是我們的自我保護、自我保存,可是這不僅僅只是本能反應,這是心智自我的第一個反應,不是生物性的本能反應;如果是生物性的本能反應的話,我們其實不會驚慌的,就好像我們如果看到一隻貓得癌症的話,那隻貓其實是不會擔憂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用符號、語言告訴牠:「貓咪,你得癌症了,而且已經到了第五期……」貓咪是不會怎樣的。所以我們之所以會擔憂、害怕,其實含有幾個成分,第一個,他讓你知道癌症的意義是什麼,不管是第幾期一定透過「意義」的方式來表達,貓咪聽不懂這些;第二,透過意義,即使你的身體還沒有什麼感覺,心裡也一定毛毛的,我們知道很多癌症都是屬於非疼痛性癌症,剛開始身體都沒有感覺,可是診斷一出來,心裡已經開始反應了。這個反應從哪裡來?絕對不是生物上的本能,否則貓咪也會跟你一樣,所以是心智自我所做的反應,要力求自我保存、保衛自己。</p>
<p> 大部分的研究都發現,病人在開始進行醫療的時候都會選擇性地去看information,譬如上次林先生跟大家講,他在去年九月的健康檢查中無意間發現肝指數有問題,後來繼續追蹤、進行治療,他不但用西醫來治療,而且還用中醫和各種另類療法,到了十月、十一月,發現肝指數變好了,醫生也跟他說變好了,然後他其實很高興,可是為什麼到十二月中再檢查,整個就突然一團糟了,轉移已經發生了。其實那時候他知道他的肝已經不好,可是他在治療過程裡不斷地尋找希望,不斷地選擇性地挑一些證據來說明自己的情況其實會好轉。你們會說,人怎麼會這樣?其實一定要這樣,人不這樣的話很難活下去,這其實是所有的病人都會做的同樣的事情,包括你、我,我們會有系統地去重新解釋、扭曲各種跡象,讓好的方面朝向我們這邊,暫時性地製造一些希望的訊息,讓自己活的下去。等到病情惡化了,像林先生上次就是已經惡化的情況了,儘管說他已經開始面臨死亡了,可是,你們覺得他有沒有立即死亡的急迫感?沒有。他已經過了第一關、第二關他不能否認也否認不住的東西了(病情的 information),到了第三關,他告訴你們,我已經面對死亡,可是事實上他並沒有面對死亡的急迫感,這個等於第三層保護。</p>
<p> 所以這樣看起來大家會發現,人從罹患重病到進入死亡,至少有三次的否認,第一個否認是否認這個病是絕對的絕症,我知道我有病,但不見得一定會死;第二個否認是我知道我有病,我可能會死掉,但我還是尋找希望;第三個,我知道我有病,即使希望已經有點渺茫了,可是我還是不覺得我立刻會死亡。但如果不意外的話,很可能林先生在某一天突然就去世了。那天林先生來以後,心裡其實是很難過,因為他在病房裡常常跟他一起抽煙啦、聊天的一個病友,就在他來我們教室的前一個晚上突然過世,可是大家在病房裡看的時候,其實那個病人比林先生還活蹦活跳,大家都沒有想到他突然在一個晚上就過世了。這個有點像基督教裡面耶穌要死之前跟他的弟子說,「你們在我死亡之前,你們會否認我三次。」同樣地,我們的心智自我在死亡之前也會否認三遍,每一個否認都會存在。你會說,那我們會不會去否認這個否認?意思就是,乾脆不要否認。除非你根本不是人,這些否認是一個很自然的機制,就像我們從 Pre-Ego 到 Mental Ego,再到 Transpersonal Ego,沒有人獲得同意,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們不自覺就取得了心智自我,所以如果你說不想要這個心智自我、不要這個否認,都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每否認一次,就會面臨一次很大的焦慮,每一次焦慮、否認結合在一起,你就可以慢慢渡過一個關卡,掉到另外一個關卡,如果沒有這個否認、焦慮,你是不可能走到下一步的。因此我們通常會勸醫生,尤其是精神科醫師,千萬不要對臨終病人開抗憂鬱劑,甚至不要開抗焦慮劑,臨終病人的沮喪、憂鬱、焦慮基本上是在幫助他走完他的臨終過程,並不是一個症狀,這是我們很早很早就這樣勸醫生的。</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4">存有焦慮</a></b></p>
<p> 在這自保的過程,焦慮、憤怒、沮喪都會相隨而來。當我們無法接受最後的空無,執取著心智自我所造作的「現成物」,而焦慮就在在很根本的基礎地升起,我們通稱為「存有焦慮」。一般來講,存有性的焦慮不是害怕,如果你害怕鬼、怕狗、怕黑都不是存有焦慮,或是你有考試焦慮、演講焦慮、或社交焦慮都有一定的對象,可是存有焦慮是很根本的。</p>
<p >在產生存有焦慮之前,臨終的時候會先透過另外兩種焦慮把他跟世間的關係破壞掉,焦慮本身就是要破壞他跟世間的關係,如果沒有焦慮來破壞的話,其實對人是很殘忍的,因為你要對這個世界 say goodbye 的時候,最好先不要去認它,它就是用這兩種焦慮讓你不要去認。(一)面皮焦慮(persona anxiety):“persona”是一個拉丁字,是我的「做給人家看」的自尊,也就是心智自我的「面皮」,一般的民生工業大概都是面皮工業,從你的頭髮、皮膚、衣著、化妝、顏面都是,佔了民生工業的大部分。當社會面皮逐漸失去光彩,正面對著社會的顏面逐漸被侵蝕,心底隱藏著蠢蠢欲動的陰影逐漸無法控制地浮上台面,使得過去一明一暗的性格逐漸失去區隔,而成就個人的「坦然」。我們平時會把陰影的部分壓住,只讓別人看到好的一面,社會面皮讓這種分隔能力消失,所以經過面皮焦慮的人已經不 care 身體的狀態了。你們到安寧病房去看,大部分的病人都已經不化妝了,也不會對你微笑、不會問候你、討好你,面皮焦慮會使的過去有所隱藏的人在過世之前慢慢變得比較坦然。但是並不一定某個階段每個人都會變得坦然,有些人要到很關鍵的時候才會整個坦然起來。通常我們的建議是,比較幸福的人在還沒死之前先變得坦然這一關會變得比較好過一點。有些事情當然有隱藏的必要,可是基本上讓自己越來越光明磊落可能會比較不那麼難過,平常培養坦誠一點,即使你騙人家,事情過去以後也最好慢慢告訴他,這樣面皮焦慮會比較低一點。</p>
<p> (二)歸屬焦慮(membership anxiety):心智自我長期建立的歸屬世界、信任的環境逐漸變得難以居留,歸屬的實質感慢慢地被淘空,使得原本依著「緣在」所建立的自我特質失去依附,而導致空茫的焦慮,這焦慮可以成就「背立轉向」,不再畏懼背棄與孤單。在心蓮病房裡面你會發現,臨終慢慢到了以後,歸屬、信任都會逐漸被淘空,譬如原來覺得在一起的感覺很棒,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像有的夫妻說我們要做七遍夫妻、甚至十八遍,可是任何一個這樣深刻的感覺,並沒有想像中的鶼鰈情深,甚至到了臨終的時候會翻臉不認人,有的臨終病人會對著愛她愛得要死丈夫說「你給我滾!不要你在這裡!」有些會對著親愛的媽媽說「你不是我媽媽!你走!」類似這樣的現象非常頻繁,病人在這樣的階段裡慢慢把歸屬擺脫掉。原來你以為一生一世都要有的深刻性都會消失掉,譬如原來你信基督信得很虔誠,可是到最後卻把基督的照片從床頭拿掉。我們也看過一個老阿嬤,她是虔誠的佛教徒,臨終之前大家都幫她念佛,可是慢慢她就不要佛珠了、不要佛像了、不要念佛的聲音了。這並不表示信得這麼虔誠、愛得這麼多,竟然最後翻臉不認,這個問題不是翻臉不認人,而是他必須翻臉、拋棄歸屬,才能走下去。他必須慢慢覺得不重要、慢慢覺得深厚的感情消失了,這種情況下,有些人的解釋就不太好,說這是「情轉薄」,或是說信佛、信耶穌到了最後的關卡卻「著魔」了,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寧可說這是必要的關卡。去掉歸屬有什麼好處?奧妙的地方就在這裡,去掉歸屬之後在死亡的過程就不會害怕被拋棄、不會害怕孤單,只有在心智自我非常清楚的時候才會有死亡的孤單,所以死亡的孤單最嚴重的時候,是人開始生病的時候,而不是人準備要死亡的時候。從這裡來講,人死亡的過程到最後他不會覺得孤單,真的不會,講的更宗教一點,就是他跟上帝合而為一、或是跟萬物之母合而為一,他怎麼會孤單?在這個意義底下,死亡就是一個「返回」的過程,怎麼會孤單?我們會認為孤單是因為我們站在心智自我的立場,死亡意味著「離開」。怎麼會一個是「離開」、一個是「回家」呢?它就是離開世間,回到宇宙的本原狀態。</p>
<p> 這兩類焦慮都是向世界告別的基本運作,其終點在於使人能夠明白自尊或歸屬於世畢竟虛妄。也就是說,人是透過焦慮來洗滌世間的存在感,你在世間存活六十年、八十年,你會戀戀不捨,就透過這兩個機制把戀戀不捨洗掉,這個意思很妙,就是說,人還沒有死掉之前上帝已經給你喝了夢婆湯。而且「夢婆湯」這個概念在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乃至於台灣的民間宗教都有類似的說法。</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從心智自我轉換軌道到靈性傳統">從心智自我轉換軌道到靈性傳統</a></b></p>
<p> 心智自我是人類心智自然發展出來的「生活機制」,依照時代而各異,但是就生死學來說,從心智自我轉換軌道到靈性傳統,往往不是個體意志所能達成,而是必須透過一連串的「反意志」過程,一連串心智自我始料所不及的「宇宙過程」,作為脫離「人文過程」的「反過程」,所以我們認為必須有一種「背離」自我的機制才可能會個體安全死亡。這就好像過去時代的暴君,心智自我在當人家的奴隸無法行使自由意志,而人類不斷地奮鬥,想辦法讓我們能夠行使自由意志,心智自我才會發展地非常大、非常好,但是到了面臨死亡,自由意志又全然不存在了,開始進行相反的過程。心智自我如果是這樣控制自己的一切狀態,現在就變成反控制。而所謂的「人文過程」是指心智自我所發展出來的詩歌、美學、文學等。「背離」自我的運動首先是背離心智,當心智發現自我不能被虛無吞沒而力圖自救,這是「救亡圖存」的第一個步驟,而後來的「反意志」運動才是真正背離自我的開始,亦即,這時「宇宙過程」開始以超過自我的方式介入,個體則不再以「自我」自詡,代之為「原型」(archetypes,容格用語)或「記憶體」(Anamnesis,柏拉圖用語),那是一種原本就存在個體的集體記憶,在這記憶體裡,<u>個別性</u>被融入集體人類的龐大基因庫裡,所獲得的本質是無法區別人類個體的。原型在我們落身於世時被遮掩著,直到心智自我背離之後,才會現出。但是原型的現出只是臨終者的內環感受,無法被他人視見。通常我們可以透過宗教象徵來瞥見,如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象徵著自我的死亡與人類整體的再生。原型的狀態裡不太去區分你、我,比較接近中國人喜歡講的早期的「混沌」的感覺,這種混沌有一種好處,人開始消失個體,開始進入宇宙大地流轉的狀態。</p>
<p> 原型的存在是透過「直接性」來表現。當我們從<u>社會期</u>往<u>病沈期</u>發展,病人的世間性就緊緊收斂到床邊周邊,所有世界的展現不再是透過心智的操作意識,也不再是反映式的投向世界,而是逐漸內斂到內環 (inner arc)。原型的直接性可以被規定為「原初的性徵」<a href="#_ftn1" name= "_ftnref1"><sub>[1]</sub></a>:(1)「未決定的」(indeterminate)、晦暗、無法解釋(obscured, unexplained),一種投向無垠的深暗時空無法復返的狀態;譬如你問病人「會不會痛?」「嗯!」「會痛嗎?」「嗯!」「到底會痛還是不會痛?」「嗯!」你會說「他到底怎麼了?」因為他在原型裡頭,沒有辦法去區辨你嘴巴講的話。當 Mental Ego 逐漸消失以後,所有的情況都是模糊、摸黑的,就像探照燈照向夜晚的天空,如果天空是萬里無雲的,一照出去根本回不來,什麼都沒有;如果有雲,照到一片雲就會反射回來;原型的狀態其實探照燈這樣整個過去,無所歸返。(2)任何斷念的落點都在眼前的瞬間、稍縱即逝的當下存在;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去深思熟慮、也沒有辦法去前瞻未來、反省過去,他的落點不是無限遠,就是無限近,他的生命就是稍縱即逝的當下,他的存在就是如此。(3)眼前變動不拘,無法加以捕捉固定;有時候風吹過來、聲音過來,有時候風停了、聲音不見了,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完全沒有辦法去固定。</p>
<p> 如果你們有機會去參加瑜珈或是禪坐,就會發現這三個要素常常就是禪坐或瑜珈的要素,打坐的時候別人常常要你「不要想」,可是想事情有什麼不好?又不會害死人?為什麼不要想?其實目的就是要破除反映性思考,找到一個直接出去的狀態,也不要留戀經過的感覺,不要把那些變成固定的東西。真正的死亡是完完全全放棄所有的預測,重要的不在於知不知道死亡的時間,重要的是在死亡的過程進入上面講的三個狀態,在佛家裡這三個狀態合起來就叫做「觀」(Witness),變成一種看世界的方法。而這種看世界的方法,你會發現,第一,它什麼都看不清楚,所以它什麼都不認識;第二,它完全沒有系統,所以它什麼也抓不住,瞬間即逝;第三,它完全無法保留任何一點時間。於是我們就慢慢懂了,死亡變成一種新的存在,在死亡之前你變成一個新的人。這個人你不認識,他也不認識你現在熟悉的世界,因此,死亡才變得很安全。</p>
<p> 我們現在來看是什麼東西促成你變成新的另外一種人。原型的存在是受到存有焦慮的觸動。存有焦慮與人複雜的解脫系統有關,包括意識的不反思、身與心之間的交換系統徹底改變(心智已經不把身體當作奴隸了,他已經使喚不動了,他的手腳可能已經癱瘓或無法下床了。像我們的醫療系統其實是心智想盡各種方法來整治我們的身體,但在這裡心智與身體的交換系統處在比較平衡、融合的狀態)、意識投射的落點居於無限大與無限小兩個極端,最重要的是自我崩解時「空無」存在體的來到(它是一種完完全全不依據什麼而活著的狀態)。當空無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大恐慌,這種大恐慌就是「存有焦慮」。存有焦慮不會在一般情況出現,只會在自我發覺自己的崩解,而發現並不是經由理性,而是經由身體的躁動,亦即當身體開始失去整合功能,彼此的勾連脫落,身體處在極端不舒服、無法被心智所運作,於是人第一次與「非我」的我照面,這次很嚇人的經驗。身體的躁動譬如病人會亂叫、亂按鈴、睡也睡不著……,可是在臨終的過程很多病人都會說「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不是我』」,這是一種很驚嚇的情況,但是不必拿什麼藥給他,陪著就好,等到驚嚇過去,這個關卡就過去了,最漫長的大概兩、三天,短的話很可能一下下,不到一小時。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臨終的人會逐漸把自己空虛掉,在這個過程裡會誘導別人的愛心、善心,這種誘導是不是他故意的?不是,他心裡沒有善良這個東西,而是他本身的虛弱直接讓善良產生,就好像你看到虛弱的小貓咪、沒人餵的小狗、流浪的孤兒,親密感就會自然發生。我們下禮拜就要慢慢講,進入病重的時候就會進入一種奇怪的親密感,這是你一輩子也沒有經歷過的,為什麼那個親密感會這樣存在,就是透過病人把自己空掉,病人會空掉是因為它已經變成另外一種不是你認識的世界而空掉。所以你們可以回去跟朋友或父母講,人要死之前都會先變成另外一種人,這種人大家都不忍傷害你,所以放心好了,再壞的人都會變成這樣子。那你說作惡多端也不要緊?很抱歉,作惡多端是世間的人會譴責你,上帝不會譴責你。今天就講到這裡。</p>
<hr>
<p><small><a href="#_ftnref1" name="_ftn1">[1]</a> 參見齊克果的「或此或彼」,及王齊(2000)《走向絕望的深淵:克爾凱郭爾的美學生活境界》,p.79-80。</small></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
</p>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