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
/
Copy path6note-13.htm
148 lines (97 loc) · 20.3 KB
/
6note-13.ht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2002 年生死學上課紀錄(13)</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head>
<body background="6map/indtextb.jpg"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ink="#3366CC" vlink="#666666" alink="#996600">
<p align="center"><big><b><a name="top">2002 年生死學上課紀錄(13)</a></b></big></p>
<p align="center"><b><a href="index.htm">回課程進度</a></b></p>
<p align="center"><b>生死學第十三講 我們的活著(2):底線的活著</b></p>
<p align="right"><i>2002/06/03 余德慧主講</i></p>
<p align="center">
<span><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5" alt="◎"><a href="#sub_title_1">瀕死經驗</a></span>
<span><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 "15" hspace="5" alt="◎"><a href="#sub_title_2">修持的必要性</a></span>
<hr>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
<b><a name="sub_title_1">瀕死經驗</a></b></p>
<p align="center"><img src="6map/6note-18.gif" width="460" height="185" alt="(圖13-1) 瀕死光境" /></p>
<p> 人的 conscious 關掉以後,很可能進入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卻是「無世界」的,意即 The world without a world. 人是靠 concious 來知道這個世界的,而瀕死的經驗就是,人還活著卻進入一個沒有 couscious 的世界。</p>
<p align="center"><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r>
<td height="45" align="center" valign="bottom">活 著
</td>
<td rowspan="2">
<img src="6map/6note-19.gif" width="198" height="121"
alt="(圖13-2) 橢圓形圖說文字:光(perception)、念(cognition)、情(Agape)" /><br />
<img src="6map/6note-21.gif" width="146" height="2" />
</td>
</tr><tr>
<td><img src="6map/6note-20.gif" width="276" height="78" />
</td>
</tr><tr>
<td align="right">comma </td>
<td align="left"> dye</td>
</tr>
</table></p>
<p> 在這個無意識的世界裡,人的知覺系統感覺到的很大部分是光、念、情。「念」即人想著一個東西,馬上就之那是什麼,不需言傳就能夠明白;「情」(Agape)即為一種很深的感情。西方人習慣將這種很深的感情稱為「愛」,東方人則稱其為「慈悲」。一般我們所講的愛情為 Eros,為一種情慾。但 Agape 不是,它是一種慈悲的愛。宗教所談的愛,是屬於 Agape,而非 Eros。</p>
<p> 人在世界裡的情感,基本上是用互相的張力所建立而成,譬如「我愛你」,這種愛其實還是滿緊張的。你不要以為「愛」是一種純粹的舒服,其實世間的愛大部分都不舒服,因為「愛」本身會要求另一人「愛我」或「不愛我」。它(Eros)其實是一種很緊張的狀態。然而在 Agape 裡,對抗的緊張突然消失掉,一但抵抗沒了,「愛」就不再是那種欲將對方「抱過來」或是「推出去」的「愛」,而成為一種發散的「愛」,此處的愛已經沒有對象,彷彿一道溫和的光。因為它沒有對象,所以沒有東西會侵犯到我,不管這種侵犯是好的或不好的。</p>
<p> 人本來在人間裡是「卡住」的,所謂「卡住」的意思是,譬如做一個工作,就會有一個框框,在工作中做得好或做不好,別人會評價你,若做得好,就有榮耀,若做不好,就會得羞辱。這裡的好跟壞,基本上是一種擠壓的狀態,用不同的力量擠壓。而人在 The world without a world 裡,擠壓狀態突然就不見了。一不見之後所發生的情感就是 Agape。瀕死者暫時性地經歷這種存在狀態。</p>
<p> 我們現在大部分都被閉鎖在意識造作的世界裡,當我們在這個世界裡時,我們很難了解無意識造作的世界是什麼回事。瀕死之人的日常意識裡,由於已經包含無意識的世界,所以他們會說:「自從有了這個經驗以後,我整個人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抹除這個瀕死經驗,無法抹除這些東西。無法抹除的東西不是那些曾經做過的豐功偉業,因為那些是你用心計較、費盡心思而得的成果。然而,很顯然的,抹除不去的東西,是跟 Agape 有直接關係的。譬如在某一個時刻,花了一點錢,做了一件小事,心裡覺得很安慰。這個東西很容易被忘掉。譬如你可能坐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個小妹妹哭著,你蹲下來帶著她去找媽媽,這件事情對你來講可能只佔據兩三分鐘,可能隔天就忘了。但由於它跟 Agape 是比較類似的,所以在瀕死的剎那間,人會把那種感覺勾連進來。這種感覺是比較根本、接近底線的情感。</p>
<p> 譬如當你被一個人推開,你原來是愛著他的,後來發現他背叛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以前對他的愛其實是一種蒙蔽性的愛,倒不是說你被他蒙蔽了,而是你對他有一種想法,而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人原本踩踏的基礎地是裂開的。裂開之後,情感還是在裡面,以前我們講過,如果一裂開的話,人就會碰到自己的靈魂。「靈魂」就是赤裸裸很痛的東西,靈魂是碰不得的。而且,我們常常會說,不要太跟自己的靈魂在一起,如果太跟自己的靈魂在一起,你會覺得你根本不愛這個世界,你根本走不出去,甚至連做一個為別人服務的好人都不想。我們雖然會說,不要老是跟自己的靈魂在一起,但是當我們受傷害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在修補靈魂。</p>
<p> 有一個法國人類學家,陷入一個荒山雪地裡,他寫了一句話:「我坐在那邊,除了打幾條蛇,烤蛇肉來吃,抓幾隻蚱蜢來吃以外,剩下的時間我都在照顧我的靈魂。」意思是,他必須把他的驚慌、驚恐、失望修復起來。</p>
<p> 如果一個人活在「存在狀態」裡,(如圖一所指的存在狀態)這是什麼世界?我們不很清楚,只能稱之為「宇宙」。我們談的「宇宙」不是天體的宇宙,而是在談人有朝一刻,會碰到這樣的一個狀態(無世界的存在狀態)。如果一個人一直被閉鎖在意識造作的世界裡,會很難過,因為那個空間太小。在那個世界裡,大家碰來碰去,人就像膠一樣被鎖在裡面,一但被鎖在裡面,人就動不太起來。</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2">修持的必要性</a></b></p>
<p> 我們用心智自我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就是 OTB 的世界。OTB 即為 otherwise than Being,意思就是在 Being 以外的存在狀態。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最後能夠預防不被 OTB 黏住。</p>
<p align="center"><img src="6map/6note-22.gif" width="306" height="222" atl="(圖 13-3) OBT之於存有地" /></p>
<p> 大部分的 OTB 是透過人對外的牽引產生快意。所謂「對外的牽引」就比如:看電影、小酌幾杯快意人生,或是說「今天看到你真好,哪一天我去你那邊玩一玩。」透過各種不同的牽引狀態,而使人產生快意。OTB 的一個特性就是往外勾連,若透過 OTB 對外產生牽引而有快意的話,會逐漸遮蔽存有地(見上圖),若存有地被遮住的話,會變成一個單面人。若便成單面人是很可怕的,因此後來就產生一個心理健康的原則,即 Anti-OTB(反 OTB)有意各層面的健康。若換成醫學語言,就是如果你把自己便成過度完美主義,任何事情一定要求最好的,任何事情一定要符合別人的要求,若越是這樣,你就越是傷害自己的身體健康。這樣的人,就是被 OTB 膠質化了,被黏住了。所以 OTB 看起來就像氧化一樣,我們的身體需要抗氧化,若你的精神不要變老,就要抗 OTB。這意思是說,對於世間的東西,不要嘎得太緊。</p>
<p> 被 OTB 膠質化的人很容易工作與遊樂不分,或是遊樂工作化,遊樂工作化就是玩得很累,明明喜歡玩,卻玩得很累。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是一種反 OTB 的運動,也就是保持生命雙重性的方法。生命雙重性即,一方面我們投入於世界中,一方面又有一種存有的基礎。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方法,稱為「遊戲三昧」法。遊戲指的是「認真的不認真」,意思是,事情的確需要你去做,因為你需要謀生。在做的當時也許滿認真的,可是做完了之後就不把它當一回事了。比如你們念某一個科目,那個科目很重要,但念過之後就算了。三昧指的是「專心一致」。合起來指的是「專心一意的認真的不認真」,意思是,認真的部分不要打折扣,不認真的部分也不要打折扣。其意有三:</p>
<p> 第一個意思是,當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就讓事情順著它自己發展的邏輯產生動能,你要注意的是事情本身的發展邏輯。什麼是事情本身的發展邏輯?譬如你交了一個女朋友或男朋友,你很可能會想要緊緊地抓住他,想緊緊地抓住他也許是對的,可是如果你面對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時候,心裡能夠想:這個人若會是我的,就會是我的,如果不是我的,也就算了。這樣就是順著事情發展的邏輯。意即,眼前這個人會不會成為我終身的伴侶,其實有它本身發展的邏輯。譬如說,很可能他在某一天,你沒有陪他的那一天晚上,他去碰到了另外一個男人或女人,很可能他們在那一晚談得很高興,那到底這段感情的邏輯會怎麼走?後來他們很可能成為好朋友,他會不會回到你身邊?有的人是繞了一大圈再回來,有的人是一去就不回頭。這裡面有其事物自身發展的邏輯。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要哭著說:「我自己不好,所以我抓不住他的心。」不要這樣,你需要專心注意的是,這段感情會怎麼走?不是我怎麼走?而是整個事情會走麼走?所以你專心的部分是事情的動能,他怎麼會講這句話?他怎麼會這麼想?我怎麼會這麼想?也就是說,你不要被事物本身的變化弄暈眩,也就是說,不要被事情動來動去的內容干擾。譬如他今天可能打電話跟你說:「我討厭你,你跟 A 比起來很差。」你不要被這些話語弄亂了。你應該想:「是什麼事情在發展,使他講出這句話?」他講出這句話,背後一定有一個動能在促使他講這句話。很多人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哭,認為是自己不好,我就是他講的這麼差勁嗎?難道是真的嗎?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被事情整個的變化蒙蔽住。你應該越過這些東西,跳過這些話,直接去看事情之所以如此發展的動能,問他為什麼會講這句話?</p>
<p> 因此,不要把事物執取於自我的掌中。把事物執取於自己的掌握中,就比如抱怨自己,那時候我沒有怎麼做,我那時候如果怎麼做就好了……。你不要將心思放在那些地方。你即使做了一百件,你還是會漏掉。不要相信你是可以控制局面的。讓自己多出旁觀之眼,看自己的涉入,專心於「涉入」、「跳出」的穿梭之間;意思即,你要長出一些有點「距離」的東西,不要一頭栽進去,若一頭栽進去,就變成只有「認真」,而沒有「不認真」。但你若能夠勾出「距離」的時候,就有點「不認真」了。一定要多出一點點「距離」。這一點相當重要,是遊戲三昧法的第一層意思。</p>
<p> 第二種意思是,「要使東西具有自然的特徵,忠實於其中所有的力,要開脫你自己,要任其自然,排除你自我想像的干預,我們需要認識它的一切都是短暫,都在流動」<a href="#_ftn1" name="_ftnref1"><sub>[1]</sub></a>當你看一件事情到底自然不自然,你要很忠實地問,使這件事情如此發生的「力」是從哪裡來的?在一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你要很忠實地明白,它是由各種不同的力道引發的。在這所有的力道中,你自己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但你若把自己想像為在事情的發生中,扮演很重要的影響的話,那就錯了。所以你要把「過度誇張自己」的部分割掉。割掉的方法就是「開脫」,「開脫」了以後,你會發現事情會自然地流動。而且你必須把「自我想像的干預」去除掉。然後,你就可以看出,其實事情一直在變,事情不會停留在那邊,事情會改變。但我們如果跳進去事情裡,用自己的想像去干預,就好像掉入河的漩渦一樣。這裡你可以專注於「忠實其力」與「任自然」,也可以專注於這種認識的運動。</p>
<p> 遊戲三昧的第三層意思是,若你懂得第一關卡跟第二關卡所表達的意思的話,就會發現,你要專心於認識的是那「看不見的」。有些事情用不同的力量看不同的力道,在那邊運作事情的時候,那些力道基本上我們是看不到的。譬如你跟你女朋友或男朋友的事情,你很難以想像的是,遠在台北的某一個人跟你們之間的感情有關係。有很多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此外,不要將之變成對象,也就是不要把自己心裡想得到的東西當作「對象」,在那邊胡思亂想。也就是說,你要保持自己的眼睛的能動性,不要讓眼睛黏附到你所看見的東西上。意思即,你看到的東西,若你粘在上面,那麼你的眼睛就被糊住了,被你看的東西黏住了,也就是你把看到的東西拿來代替你的眼睛。拿來代替你的眼睛之後,你眼睛裡全部都是你現在看到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很慘了。因為你已經帶了那個觀點的有色眼鏡在那邊。你必須把它拆下來,意即,要保證你的眼睛的能動。眼睛會動的意思是,看著事情,能夠看出事情的變化。否則的話,你若把事情粘在眼睛上,就會想盡辦法去解決粘在眼框上的東西,但是,事實上,事情已經有所變化了。也就是說,你還在這邊處理事情,但是事情不知道已經變化到哪個地步了。這樣,你就是在做蝦工。你根本沒有 work in the right point,而是 work on 一種粘在你的眼框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壞的策略,這種策略就好像我們常講的「局中者迷」,為什麼局中者迷,因為他把看的東西粘在他的鏡框上,它只看到鏡框的東西。因此你要保持於「眼自身」的狀態,對「所見(建)」則以流變待之。「立亦得,不立亦得」的「立」與「不立」指的是「所見」,「得」指的是「眼自身」。這件事情如果成立,你的眼睛也看到了,若事情沒有成立,你的眼睛也看到了。但是,如果把眼睛粘在事情上的時候,會認為事情一定要成,如果事情不成的話,你的眼睛就會哭泣。</p>
<p> 以上所談是遊戲三昧法。接著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的易毀性當作活著的基礎,將自身沈潛於存有,將虛弱、死亡所預感的透光作為存有的基礎,這就叫做「無住心智」。你已經承認了「易毀」本身,在這種狀態底下,所產生的各種心智狀態,叫做「無住」。「無住」的意思即,我沒有想要永遠停留在世界裡安身立命,因為生命隨時會動,我沒有地方可住,沒有地方可以安身立命,但我的心智還是在轉動。「無住心智」我們又稱為「瀕臨狀態」,也就是生跟死的界線模糊了。有人常練習,每天晚上吃完飯、喝完水,把碗洗乾淨、將杯子洗乾淨,倒立過來,心想:「也許明天留給別人用吧,因為今天晚上我可能就不能再活了。」這就是一種瀕臨的狀態。但是這種瀕臨的狀態很少人願意去嘗試。若你受過很大的苦楚,或經歷過生死存亡的經驗,你每天大概不自主地會這樣做,因為你太相信死神可能今天晚上就降臨了。這就是「無住心智」,但這種心智通常不會被說出,而是透過日常體驗,細細體會其中妙處,在體會中往往有「清靜感」,「純淨感」,這種清靜的感覺跟你拼命打電動玩具或是拼命做某些事情,一路往前衝那種衝勁很不一樣,那是充滿了血的感覺。但是如果你願意進入一種瀕臨的狀態,你會經歷一種清涼的感覺,很乾淨的感覺。如發現心裡有點齷齪,髒髒的,應立即自省是否有什麼東西在宰制自己。但是瀕臨狀態也不能僅僅止於這種潔淨,而必須從沈潛中脫開,適度地把自己放出去,亦即讓自己在世間亦有遊戲場域(如職業場、婚姻場、休閒、成就場)。有的人會說,老師你這樣講就不對了,我們在職場裡要忠心職守,在婚姻裡要忠於愛情,在成就場裡要努力奮發。沒有錯,但是那個地方還是「遊戲場」,對,它很重要,但是不要被黏住了,它沒有重要到「終極的重要」。在這些遊戲場中有情緣,有慾念,但這些都不重要,要緊的是要懂得「遊戲」,要有「遊戲」的感覺,不能在這些場域被黏附地緊緊的,以致顛倒狂馳,顛倒狂馳就是沉迷在裡頭,為了他哭、為了他笑,自己卻像一隻粘在蒼蠅紙上的蒼蠅跑不動。</p>
<p> 所以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應該避免將眼前的成敗是非等「現成物」當做思考演繹的對象。譬如說這傢伙對我不好,就把他當作眼繹的對象,一心想著要怎麼對付他,這就是把他們當作「對象物」。在這種情況下,我通常會說:「等著瞧嘛!事情還會繼續發展。」讓無住心智穿透這些場域的事物,默默領會「成、住、壞、空」的過程。「成」就是事情便成這個樣子﹔「住」就是維持這個樣子﹔「壞」即事情後來又不是這個樣子﹔「空」就是沒有了。我們要能夠去看事情「成、住、壞、空」整個機緣存在的過程。懂得適度地退出這些遊戲場域,為自己釋放出存有的自由餘量,為他人做事。或者聽風聲鳥叫蟲鳴,駐足於水邊山裡或風雪中,無所事事。你如果發現自己連多出一點點時間去陪小朋友、或是無所事地聽鳥聲水聲都做不到,那恐怕你已經快像蒼蠅一樣,被粘在蒼蠅紙上。你要能夠釋放初一些自由的餘量,要懂得「放」。感情是一個黏造物、社團也是、課業也是。對它不要太認真,但也不能完全不認真。</p>
<p align="center"><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標楷體"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574">
<tr>
<td><b>心智自我</b></td>
<td><b>無住心智</b><a href="#_ftn2" name="_ftnref2"><sub>[2]</sub></a></p></td>
</tr>
<tr>
<td>講求有秩序、可預測、規則可循</td>
<td>沒有同一性、沒有均齊、流水過處</td>
</tr>
<tr>
<td>講求複雜的機制、盡心智之所能</td>
<td>儉約樸實、不求巧辨、不玩劇本花樣</td>
</tr>
<tr>
<td>講求上下有別、內外有分</td>
<td>對高低無偏好、對貧富無喜好</td>
</tr>
<tr>
<td>用心安排、人定勝天</td>
<td>讓事物自然盡力、自己無能干涉</td>
</tr>
<tr>
<td>凡事必定要有根據、行事有據</td>
<td>事物自有其緣在,其底部為無</td>
</tr>
<tr>
<td>凡是有困難,必以堅韌之心克之</td>
<td>困難源自於心造、必以率性順之</td>
</tr>
<tr>
<td>隨時有事</td>
<td>無事</td>
</tr>
</table></p>
<hr>
<p><small><a href="#_ftnref1" name="_ftn1">[1]</a> Christopher Alexander: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建築的永恆之道》,趙冰譯,六合出版。P.138。</small></p>
<p><small><a href="#_ftnref2" name="_ftn2">[2]</a> 九松真一:《禪的本質與人間真理》。東京:創文社。</small></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