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
/
Copy pathpaper06.htm
53 lines (33 loc) · 6.65 KB
/
paper06.ht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title>2002年生死學(6)</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head>
<body background="6map/indtextb.jpg"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ink="#3366CC" vlink="#666666" alink="#996600">
<p align="center"><big><b>2002 年生死學(6)</b></big></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99FF">2002/4/1 於慈濟大學 余德慧主講</font></p>
<p align="center"><b><a href="index.htm">回課程進度</a></b></p>
<hr>
<p align="center"><b>第六講 瞭解臨終過程(0):關鍵的重病現象</b></p>
<ol>
<li><p>「能在」的變化:任何人都在存有時間的絕對「被動性」底下,等待最後關鍵性的身體毀敗的到來,但是我們只有在身體毀敗的跡象出現之後,才對死亡有切近感,通常關鍵性的重病來臨時,生命的全部面向都會被撞擊,而不只是身體的衰敗,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工作、「我是誰」、「我將會如何」、「生命到底意味著什麼」、「人到底應該如何地活」等問題全都出了問題,而且全部面臨根本的轉換,這種轉換總是在「能在」的層面發生。</p></li>
<li><p>社會學教授雅瑟佛藍克<a href="#_ftn1" name="_ftnref1"><sub>[1]</sub></a>在身染重病之後,引用魔幻作家波赫士的小說,如果「年輕的我」看到老邁的自己,一定很難想像自己有一天會是這樣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會在憂懼之中等待這一天的來臨,相反的,我們是逐漸從(1)生活被疾病干擾(interruption)到(2)疾病侵入生活(intrusion),最後才會進入(3)「受病之中」(immersion in illness)<a href="#_ftn2" name="_ftnref2"><sub>[2]</sub></a>。也只有到了「受病」階段,我們才存在於已經改變的「能在」裡頭。</p></li>
<li><p>人處在「病只是干擾」的情況,包括:(1)未自覺地被診出有癌症;(2)突發性症狀;(3)某些症狀突然惡化;(4)自己可以察覺的慢性惡化。心智狀態:尋求復原,建構「不會死」的否認系統;對活著的變化做緩慢的調整,在一大堆不確定與狐疑底過日子。但偶然的緊急時刻則投下暗處的陰影。</p></li>
<li><p>當疾病已經入侵到生活的中心點,生活起居開始沿著疾病建構起來,於是某種妥協就開始進行,一方面順著症狀修正生活與工作,一方面又儘量不要破壞原有的自我(自尊、價值、獨立),但日子的好壞則是隨著疾病的起伏而定,生活的顛顛簸簸,自我的縮縮放放,眼前的未來短短長長,生命的亮光熄熄亮亮;隨著疾病的進展,疾病所建構的生活面像開始擴延,旋梯式的分佈到各種工作、關係、價值、情誼,乃至形成一種生活格局,到此,人不再是與疾病妥協,而是逐漸進入疾病生活自身,各種生活的安排已經習慣有「病」本身為基礎考量,但對他人而言,則儘量採取「不張揚」的態度,避免影響社會觀感。</p></li>
<li><p>受病的特徵:(1)不能自理,面對「靠別人」的處境;(2)退守到關係的底線;(3)以病為生活的常規,包括「日常醫護」、「攝生飲食與活動」、「顧不及界線外的事」;(4)在邊緣遊走(on the edge)。在過活上,時間變成「沒有分割的內在反覆」,恍若行駛在無盡的時光之海,但在這茫海之中,有時無目的地漂盪,有時如暴風來襲的沈重,如果稍有平靜,則沈湎於往日時光。進入受病階段,很快地會導致(1)脫離社會關係,逐漸孤立起來<a href="#_ftn3" name="_ftnref3"><sub>[3]</sub></a>,並建立「內緣」關係;(2)在邊緣溜滴的過程,朝內轉向,顧不及稍遠的事物;(3)自我的重新提問:「我將會是怎樣?」「我將會是誰?」「我如何還能事自己熟悉的自己?」透過這些自我的重新提問,人開始重新界定自身,有人因而走修行的路,有人因而失望,難以斷明。</p></li>
<li><p>受病的日子如何過?一般來說,全面重整自己的生活是必要的,明白現在的日子是完全不一樣了,而須做全面調整,包括(1)攝生計畫:飲食、運動、作息;(2)懂得在取捨之間妥協;(3)簡單生活;(4)前所未有的作息表;(5)社會巧飾。</p></li>
<li><p>受病者與親密的他人的協調:通常病人開始進入受病,與親密關係的家人最大的問題在於(1)對生活怎麼過的思維方式差異太大;(2)新舊生活方式之間有相當的落差;(3)新舊角色的落差。</p></li>
<li><p>過程性的受病生活方式:(1)承認自己的脆弱,只能過一天算一天,不要去談未來;(2)承認自己只能在病裡過日子,只能在病情「好一點」與「壞一點」之間過日子,落點只能在眼前;(3)把自己擠在一個小小的平順點,更大的平順既不可能,也不要越過雷池去想結局,人就在很小的平順點做小小的駕馭。</p></li>
<li><p>最終窮蹙的受病生活:(1)幾乎不能自理,包括飲食、排泄、移動、維生儀器;(2)放棄社會事物;(3)生活只有在「平」與「亂」之間,「平」指的是能休息、能看電視、能做一些閱讀或是沒有很痛;而「亂」則是……(不說也罷);(4)開始「望斷」的旅程。</p></li>
<li><p>即使身染重病而跌宕至「願有決斷」,由於依然在世,所以心智自我並沒有失散,只是將範圍稍微縮小,但是整個「能在」受到騷動,使我們開始瞭解過去的「能在」在層層的延展而有「世界的能在」,因為身染重病使得「世界的能在」受到崩解的威脅,於是我們放棄對「世界能在」的苦苦支撐,轉向「我的能在」,也就是自我心智與身體還能共在的能在,這時的自我其實進入另一套新的演義,才會使「願有決斷」發生。下一講我們要談這方面。</p></li>
</ol>
<hr>
<div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small">
<p><a href="#_ftnref1" name="_ftn1">[1]</a> Authur Frank (1991):“At the Will of Body.”(Houghton Mifflin, Boston/New York), P.7.</p>
<p><a href="#_ftnref2" name="_ftn2">[2]</a> Kathy Charmaz (1991/1997):“ Good Days, Bad Day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Brunswick, NJ), Chpt.2 ~4.</p>
<p><a href="#_ftnref3" name="_ftn3">[3]</a> 不要把這階段的社會孤立視為壞事,減少社會關係可以使病人減少干擾、活的恬靜。</p>
</div>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