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index.xml
98 lines (88 loc) · 24.4 KB
/
index.x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yes"?>
<rss version="2.0"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channel>
<title>Oneko Say</title>
<link>https://oneko010.github.io/</link>
<description>Recent content on Oneko Say</description>
<generator>Hugo -- gohugo.io</generator>
<language>en-us</language>
<lastBuildDate>Fri, 16 Feb 2024 10:35:51 +0800</lastBuildDate><atom:link href="https://oneko010.github.io/index.xml"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 />
<item>
<title>2024日本之行</title>
<link>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travel_japan/</link>
<pubDate>Fri, 16 Feb 2024 10:35:51 +0800</pubDate>
<guid>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travel_japan/</guid>
<description>2024年圆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一家人一起到日本渡过了难忘的一周。生活里我是个很怕麻烦的人,看着网上那么多攻略、计划心里就发虚。加上是第一次出国,就在TB上找了一家旅行社,他们负责帮忙订机票、酒店、接送机,还订了大阪环球的门票和优速通,再加上两天京都的景点游览、从京都到东京的新干线,共计花费约33k。
第一站是大阪。从北京飞到大阪时间大概和飞到厦门差不多,乘坐的是东航的MU525,飞机是空客的A321-211,心里安心了不少。日本时间下午2点左右到达大阪,飞机上发了《外国人入境记录卡》(每人一张),下了飞机出站需要再填一张《行李申报单》(填1张即可)。在大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直奔环球,玩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再加上晚上还要赶到京都,到了下午3:30就从环球出来了,早上我们9点到的,在里面也玩了6.5小时,2w步也基本上达到极限了。哈利波特、小黄人、大白鲨、马里奥都很经典,想玩明白马里奥要注意看前面的视频,虚拟3D游戏结合到物理世界,让我感觉很震撼。惊喜项目是僵尸歌舞秀,进去的时候没有太大期待,里面的演员把气氛渲染的很到位,观众非常热情,尽管听不懂日语梗,情绪还是被充分感染了。时间有限很多项目没有来得及玩,回到酒店附近,饱餐了一碗热乎乎的咖喱乌冬面之后离开大阪奔赴京都。
晚上8点左右抵达京都,路上大约耗时3小时,主要是谷歌地图地铁换乘公交没搞明白,在京都的地铁里兜了半天圈子,在两个日本小姐姐的帮助下搞懂了路线,到酒店搞定一切已经8:30了。第二天在酒店享用了美味的早餐,上午游览金阁寺,金阁寺的画面因为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深深的印在了童年的记忆里,通过导游讲解了解到,金阁寺大殿顶上的凤凰在日本代表权利,只有两家寺庙有(另一家想不起来了),金阁寺的金箔抹茶冰激淋拍照非常好看,就是抹茶太多了,有点呛:)。下午抵达清水寺,很多游客在这里换上了和服,配上江户时代的建筑,非常协调,不难想象在樱花开放的季节,一定会更有一番滋味。品尝了清水寺里的泉水(在了解食品安全后就再也没有饮用过野外的泉水了)。在二三年坂逛了一圈,时间的关系祇(qí)园就没去,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看到艺伎的机会,在了解艺伎只有男性后,觉得错过也没啥了。在逛完伏见稻荷神社、千鸟居之后结束了京都的首日游览。
京都第三天的行程是天桥立和伊根船屋,导游是北京人,几十公里的大巴车,这哥们一口的京片子,从日本2024年地震聊到二战,愣是让人觉得没听过瘾。在厦门生活过2年,对海边本来没有太多期待,一路上还不时有雨雪,到了天桥立吃了顿荞麦面,儿子对鲜虾的味道赞不绝口。在天桥立和船屋拍完照,就到达了本次旅行的第二个惊喜,坐船出海喂海鸟。喂海鸟的食物就是小时候吃的那种虾条,100日元投币自取,上船以后觉得景色无敌,海鸟包括海鸥和隼,在船顶投喂相对比较危险,隼这种猛禽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船顶人也多,被攻击连躲闪都费劲,后来下到一层船舷,儿子投喂的很开心,看着蓝的有一点绿的海水,海鸟飞舞捕食,远处的海岛船屋,觉得幸福的生活就该是这样&hellip;
最后一站是东京,在浅草寺拍照留念,然后就是秋叶原购买儿子心心念念的手办,日本已经不流行火影了,实在费了一番功夫才买到一个满意的。还赶上了东京大雪,路上顶风冒雪,回到酒店美美的泡个澡驱走了寒意。第二天银座购物,三宅一生排队的貌似基本都是中国人。品尝了神户牛肉火锅,不光牛肉好吃,猪肉也好吃。酒店附近就是有名的阿美横商业街,逛了一圈衣服鞋子之类的和国内价格差不多。最后一天因为大雪高速封路,路上花的时间比预想的要多,好在开车的东北大哥热情的帮忙说明路线。在机场免税店花完了日元现金,晚上抵达北京大兴机场,行程圆满结束。
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空气质量很好,老婆也是非常称赞。城市规划来说,把工业和生活区隔开来,在大阪感觉特别明显。可能是因为地震频发,加上土地私有,日本的建筑相比中国都小了好多,包括高度和占地面积。另外日本的新干线基本都在城市穿过(路过的城市不是很确定),京都和东京站基本都在城市中心,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成本,这点要给日本交通点赞。饮食方面,就是传统和西式餐饮,相对国内清淡了一些,样式也不多,老婆说待一周还行,超过了感觉就“吃不消”了。做为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景点周边消费、商品质量和价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基本不担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对外国游客,个别店铺的个别人还是有点欺生的嫌疑,但是只要态度坚决,并且是合理的退换货,不管对方心里怎么不乐意,还是能满足诉求的。
总的来说,本次日本之行我可以打90分,希望将来有机会常去。</description>
</item>
<item>
<title>2023记事</title>
<link>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2023-big-event/</link>
<pubDate>Sat, 16 Sep 2023 20:49:34 +0800</pubDate>
<guid>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2023-big-event/</guid>
<description>再有几天就要过生日了,记忆力随着年龄递增逐渐减弱了,今年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在这里记录下来,以后回忆的时候有迹可循也是好的。
2022年全球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0亿,有人预计地球人口将在2080年达到峰值,约104亿。随着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人类的碳排放日益增加,到最后能导致什么后果,恐怕不是科学家通过模型能计算出来的。这个夏天,北京格外炎热,好多地方都达到了气象温度的最高值,更加让我担心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世界自然环境会进一步走向极端。随之而来的还有干旱、台风和暴雨,在我小的时候北京夏天还是比较多雨的,也并不总是在南方的台风天来临的时候下,那时候的雨淅淅沥沥的可以算作和风细雨,不像现在动不动引起城市内涝和道路损毁。我们山里茶室的农民都能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可想而知这种影响已经深入人心。夏天的大雨引发了北京、河北部分地区的灾害,道路损毁桥梁塌陷,当地居民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当灾害出现的时候,各种乱象又出来了,网络上充斥各种声音,真假难辨。总的来说自媒体这边负面居多:泄洪区高速收费导致拥堵、救援队拿不到许可进不了灾区、官方救援摆拍、遮挡断桥。主流媒体开始各种正能量:100年一遇的降水、某领导牺牲、歌颂逆行者、积极恢复重建。没有总结、没有反思。到了9月媒体热度一过,好像没有发生过。
娱乐圈再次娱乐了一把大众。先是私怨:刀郎的《罗刹海市》播放量到达数亿,那英、杨坤在网上差点被网民的口水淹死。接着是商业黑幕:李玟在家中轻生去世,生前在《中国好声音》的录音被爆出来,当年国内收视长虹的节目,在普通人眼里公平竞技的舞台,不过是台前鲜花台后狗屎。背后的资本股价也大幅缩水,虽然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估计这帮人也就是赚少点,赔的也是股民的钱。
接下来就是日本核废水排海了 ,日本方面说已经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在亚洲韩国和中国有反对的声音,韩国主要是在野党,中国则是政府反对,中国民间虽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一方面被压制,另一方面还有就是来自民间的激进分子,显得这些不同声音小了许多。随着这个事件的陆续发酵,这些激进分子还打电话骚扰日本的商家。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人,我觉得实际上这个事件对国际或者说国家来说影响更大,拿日本举例来说,他们的水产品已经遭到了中国的抵制,用另一个字眼来说这应该也算是某种“制裁”吧。国家之间的摩擦,往往受伤的都是人民。
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了修订草案,针对其中的第34条,网上的声音分成了两派,支持者认为伤害民族感情的服饰、行为理应受到处罚,反对者质疑公安行政权力扩大化,因为伤害民族感情这个界限太模糊了,极易造成由执法者主观意见的不当处理。法律本来应该是清晰准确的,否则何谈以法律为准绳?生活里极少和公安警察有交集,偶尔的接触也是在地铁、火车站,被叫去查身份证,或者是和户籍警察打交道。从心底里说,和警察打交道就不舒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小时候犯错了面对老师。现在想起来惧怕的实际上还是权力,知道对面这个人可以限制你的自由,就算无辜还是会觉得有潜在的风险。限制公权实际上是保护了公民的安全感,自己随时随地都有法律保障权利。
经济增长放缓,失业人口增加了不少。以前觉得混日子挺好,现在基本上都在被优化之列,例子看了无数,身边也有。在面试过很多找工作的人之后,有种深切的感受:好日子的时候没有常积累,出来找工作简历和阅历基本平平。给自己也敲响了警钟。前几天直播卖货的事故,嫌79元的化妆工具贵,被diss有没有好好努力工作,一边是职业销售一贯的有色眼镜(本也无可厚非,当然直播间里公开带节奏,人家怼也合情合理),一边是几乎没有保障的困苦的生活,只能说大家都有不容易的地方,多多互相体谅吧。
对行业来说,医疗系比较惨,国家掀起了一轮反腐风暴,涉及的人和钱都是海量的。医疗腐败让人痛恨,发的是病人财,退出来本也无可厚非,只不过需要思考的是,如果行业中一小部分人涉及尚属个案,波及整个行业是否应该被认定是制度问题呢?和明朝科举下的官员对比一下,同样数十年的精力投入,一家人财力的投入,不求回报真的有点不实际,如果常规渠道无法取得,那就只能通过灰色收入来弥补,这就是当代制度催生的。再看看这轮反腐,只处理人和财物,不去从根本上改革制度,想来效果也就是春风吹又生。
深深的感觉世界始终在变化之中,在世界中渺小的一份子,为应对变化提告自己的能力,经营好生活。不放弃不自暴自弃,不为别人为自己好好生活。</description>
</item>
<item>
<title>从“正能量”说起</title>
<link>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positive-power/</link>
<pubDate>Fri, 23 Jun 2023 11:20:12 +0800</pubDate>
<guid>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positive-power/</guid>
<description>从小在农村长大,直到初中毕业才走出自己生活了15年的小镇。今年我41周岁了,回忆起小时,候觉得生活贫乏至极,父母日复一日辛苦劳作,勉强让一家人得到温饱。那时候大家过的差不太多,所以当时是没觉得有多苦,想着或许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父母一直告诫我,一定要好好念书转成居民户口(当时我们是农民户口),吃上“商品粮”。当时的我还想到过:“自己种粮食还比不上需要用钱买粮食吗”?那时候他们年轻,身强力壮,我们家耕地不多,赶上年景不太好的时候,粮食也出现过短缺(我那个时候是个半大小子,吃的也多),他们还通过我当教师的伯伯买过粮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吃穿住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爱铺张浪费,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必然的。
国家的GDP已经跃升到了世界第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不远了,这时候有些不好的人和事就出现了,作为一个热爱这个国家的人看到感受到了这些,有些话真的不吐不快。
做为一个唯物论的忠实信徒,我始终相信无论文明发展到什么水平,社会里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存在的,区别仅仅是等级和尖锐程度。每当有些问题提出来,总有些人拿着“和谐社会”、“正能量”之类的词语让提问题的人闭嘴。我想请问:没有了提问题的人,问题就消失了吗?试问如果不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那何来的社会进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拿这些光辉靓丽让人听了就人格升华的词,除了蛊惑还有什么别的作用。惰性是人以及动物的劣根,长此以往大家都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些懒政的官员应该是最乐见的吧。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许小时候有,长大了渐渐的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他们的需求很简单生活富足,不缺吃少穿就好。精英或者说聪明人是绝对的少数,这部分人分两种,一部分想愚弄大众从中取利,这包括黑心的商人(贩卖质量低劣、有毒有害商品)、坏心眼的科学家(把只能出现在实验室的东西拿出来的人)、还有搞殖民侵略的野心家。那些好的聪明人,想的是如何让人类生活的更公平美好,他们贡献自己的智力(顺便取得应有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利益,这无可厚非,比如“特斯拉”、“苹果”);其中更有远见的则致力于制定公平的社会规则,认为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那些想蛊惑大众的人也就是趋利避害,帮助社会管理者减少问题的提出。这帮人如果没牟利就是真傻,牟利则是真坏。被他们洗脑蛊惑的则要么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就真的感觉提问题就是“不和谐”、负面情绪了。殊不知如果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大事,能做的无外乎改变自己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在社会公共事件中表明自己的态度。人人在自己权益受损时抗争不隐忍,那些侵占权益的人是不是成本就增加了,社会是不是就更加公平一点点。我们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被那些仅仅政治正确和稀泥的人带节奏,是不是社会就更加清明一些。
“鼠头鸭脖”前后反复的大学生,坚持不了自己的态度,没有原则。社会给了他什么影响?面对他的困境和压力时,请问问自己该怎么做?!
实事求是,求同存异。这个世界不该只有一种声音,希望世界更美好。</description>
</item>
<item>
<title>2022过去了</title>
<link>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2022_end/</link>
<pubDate>Thu, 05 Jan 2023 20:47:18 +0800</pubDate>
<guid>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2022_end/</guid>
<description>2022年过去了,新冠肺炎的封控结束了,疫情还没结束。身边认识的人几乎都已经染疫&hellip;免疫,网上说有些人肺会变白,这种情况在抗原检测完成以后也可能发生。
疫情之前最深的记忆就是:2019年底我们一家三口和岳父在云南旅行,疫情还是局部暴发,当时接到通知所有的旅行社都要结束营业,当地旅行社的人直接消失,然后被大巴扔在了大理还是丽江,好在北京的旅行社还正常运转,安排了返京的机票,晚一步被困在云南的话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这轮疫情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有很多人因为疫情死去,这深深地让人感觉到,在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以前认为科学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感觉只是刚刚跨过起跑线,想起来王小波写的:科学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人类谋求福利。不幸的是这很难做到,更不幸的只有少数人认识到。
中国抗疫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从个人的角度看封控的突然结束让人始料不及,相比严格的管控“大撒把”让人无所适从,好在一家人都扛过来了。
在这三年里,出现了很多利用防疫达到其他目的的事,这些事有大有小:河南红码;上街买馒头被打;封城有人被饿;新疆高楼火灾;社区主任错过女儿的成人礼;白纸行动&hellip; 这些关键词形成的记忆使人觉得悲哀、愤怒、无奈、可笑、可悲多种情绪五味杂陈。本来抗疫是个科学理性的事,掺杂进去厉害关系,让坏人有机可乘,甚至让一些人有了变态的快感,感觉他们想把抗疫变成一种社会运动。
还有一批专家从茫茫人群中脱颖而出,民众从盲目迷信,然后疑惑,最后到失望。我想说的是:盲目的听从专家权威的意见,大体和迷信可以归到一起。很多人都习惯了直接看专家的结论,只要听他们的话就一定百试百灵,殊不知专家首先也是个人,他也会犯错,他也需要赚钱养家糊口,他也需要社会的承认,如果说犯错可以归为能力问题,那么后两条就是人性试金石了,经常从影视作品中看到为了一己私欲的权威其实是个伪善的坏蛋。所以失望是必然的,关键是以后民众该如何,是不是应该对各种权威的意见加以自己的分析,最不济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
今年拿了大学文凭(还没到手不过快了)算个高兴的事,不知道用不用得上,反正以后写学历可以不脸红的填大学毕业了。 坏消息也有,体检的时候检查肺部有结节,复查结果还行,后面听听医生怎么说吧。做为悲观主义者,虽然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假设会比别人早点从生命的列车中下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尽早的去做想做的事,也尽量做一些有趣的事,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多开心一点。
列一下现在想到要做的事,然后逐条去慢慢的做,不再拖延制定计划:
孩子一天天长大,换辆大点的车 去趟日本,见识下不同的社会 继续健身,体重减下去 多读点好书,变得有趣一点 多赚点钱 多点更新Blog 突然想起小时候读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写道: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和战乱年代对人生的希望不同,小时候包括现在虚度的时光其实是快乐的时光,浪费时间确实很可惜,我的悔恨大概是说:重来一次,努力看看试下会不会不那么碌碌无为。没钱也没有社会地位是狭义的碌碌无为,绝大部分人已经被这个狭隘的定义包括进去了,金钱和社会地位都青睐相对的聪明人。能突破广义的碌碌无为是顶尖的人类。能坦然接受碌碌无为,我觉得生活可以更幸福点,毕竟谁对自己的智商没点数呢。
再说“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有个问题先搞清楚:人类需要解放吗?人类的需要千差万别,一口咬定说人类需要啥啥,这肯定不科学。但是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就都应该自己捍卫,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收到尊重了就是幸福,所以该争的时候就去争,想着帮别人争或者等别人来帮忙都不切实际。 喊口号感动自己是不是能超越万物有始有终,让精神脱离肉体继续存在,做为自然科学的拥趸,我不觉得。</description>
</item>
<item>
<title>升级电脑</title>
<link>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upgrade-computer/</link>
<pubDate>Tue, 28 Jun 2022 08:47:31 +0800</pubDate>
<guid>https://oneko010.github.io/post/upgrade-computer/</guid>
<description>很喜欢Apple的产品。从2010年开始使用Mac,后来专职iOS开发,Mac更是成了我离不开的工具。用过的Apple设备已经超过2位数了。以前总是很关注Apple每年的产品发布,近几年Apple变得越来越平庸,使用的还是Apple的产品,基本上谈不上当初的那种的激动了。
这次升级电脑主要是因为疫情居家,粗算起来今年各种原因居家时间差不多有1.5个月,随即就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居家办公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家里空间有限,只放了1台显示器,我的Mac Mini和家里的PC共享,家里人用电脑的时候,我就被迫只能用那台2017款air,跑工作的项目实在是慢到无法忍受。
痛定思痛之后,决定二手出掉2018 Mini和2017 air,更新成新款。于是开始研究更新的对象,这里需要决定的一个问题是M1还是x86的版本,去年接触过M1 Mac,当时因为软件兼容性问题换回了x86的Mac。为了比较两种架构,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3位作者的视频,对我帮助很大。
这个姑娘喜欢养猫,看起来和国内的女程序员气质很相似。她也经常发布一些教程,需要的可以订阅她。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女程序员,全栈工程师,生活在西雅图,她的视频会夹杂一些英文,普通话也很标准。不考颜值靠实力在国外生活,会不会是美国人不懂得欣赏中国美女?分享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开发知识、生活分享、找工作建议等等,很丰富。
这个老兄的视频大部分都是对比的,感觉是个专业的电脑评测或者极客,口音的关系吧,没太听清楚他讲的话,重点是视频测试结果。这集Intel i9 vs M1很震撼我。
在M1-16G到手之后,迫不及待就拿工作的项目跑了一下,编译耗时确实把那台Intel i7 16G mini远远抛在后面。对比了一下2017 air,发现其实电池的容量相比M1 air还大了4瓦时,换句话说用更低的能耗实现了性能的碾压。觉得Apple还是骨子里的自己这点从没变过。
为什么arm架构的性能可以超越x86?找到一篇资料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苹果M1芯片如此之快?我总结了一下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M1是System on a Chip,就是说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CPU、GPU、内存、输入输出控制器和其他计算相关组件 使用专用的芯片处理对应的任务,而不是作为通用任务交给CPU 使用统一内存,其实这点和前面说的SoC相关,因为不再受总线限制,CPU/GPU可以同时访问内存避免了数据的复制 为什么传统CPU厂不按照Apple这套方案来实现?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观点是:CPU厂商需要考虑操作系统方面还有PC厂商的需要,而这些企业之间往往有各自的看法很难统一,这点上Apple的软硬件整合优势就是PC产业链的企业无法企及的。其他还有一些技术细节,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开原文阅读。
从2008年乔布斯先生从信封里掏出初代MacBook Air已经过去14年了,Apple的市值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相比商业价值Apple的创新更具潜力,M系列芯片的问世一举突破了PC性能前进缓慢的状态,真正体现了科技改善生活。希望中国出现更多夯实技术能力的企业,不止步于巨大消费市场的红利当中,努力创新成为像Apple一样伟大的科技企业。</description>
</item>
</channel>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