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面几期关于InnoDB Redo和Undo实现的铺垫后,本节我们从上层的角度来阐述InnoDB的事务子系统是如何实现的,涉及的内容包括:InnoDB的事务相关模块,如何实现MVCC及ACID,如何进行事务的并发控制,事务系统如何进行管理等相关知识。本文的目的是让读者对事务系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
由于不同版本对事务系统都有改变,本文的所有分析基于当前GA的最新版本MySQL5.7.9,但也会在阐述的过程中,顺带描述之前版本的一些内容。本文也会介绍5.7版本对事务系统的一些优化点。
另外尽管InnoDB锁系统和事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鉴于本文主要介绍事务模块,并且计划中的篇幅已经足够长。而锁系统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块,将在后面的月报中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讲述。
在阅读本文之前,强烈建议先阅读下之前两节的内容,因为事务系统和这些模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undo log 漫游 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redo log漫游 MySQL · 引擎特性 · InnoDB 崩溃恢复过程
##开启事务
InnoDB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开启一个事务,最简单的就是以一条BEGIN语句开始,也可以以START TRANSACTION开启事务,你还可以选择开启一个只读事务还是读写事务。所有显式开启事务的行为都会隐式的将上一条事务提交掉。
所有显示开启事务的入口函数均为trans_begin,如下列出了几种常用的事务开启方式。
当以BEGIN开启一个事务时,首先会去检查是否有活跃的事务还未提交,如果没有提交,则调用ha_commit_trans
提交之前的事务。并释放之前事务持有的MDL锁。
执行BEGIN命令并不会真的去引擎层开启一个事务,仅仅是为当前线程设定标记,表示为显式开启的事务。
和BEGIN等效的命令还有“BEGIN WORK”及“START TRANSACTION”
###START TRANSACTION READ ONLY
使用该选项开启一个只读事务,当以这种形式开启事务时,会为当前线程的thd->tx_read_only
设置为true。当Server层接受到任何数据更改的SQL时,都会直接拒绝请求,返回错误码ER_CANT_EXECUTE_IN_READ_ONLY_TRANSACTION
,不会进入引擎层。
这个选项可以强约束一个事务为只读的,而只读事务在引擎层可以走优化过的逻辑,相比读写事务的开销更小,例如不用分配事务id,不用分配回滚段,不用维护到全局事务链表中。
该事务开启的方式从5.6版本开始引入。我们知道,在MySQL5.6版本中引入的一个对事务模块的重要优化:将全局事务链表拆成了两个链表:一个用于维护只读事务,一个用于维护读写事务。这样我们在构建一个一致性视图时,只需要遍历读写事务链表即可。但是在5.6版本中,InnoDB并不具备事务从只读模式自动转换成读写事务的能力,因此需要用户显式的使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开启只读事务:
- 执行START TRANSACTION READ ONLY
- 或者将变量tx_read_only设置为true
5.7版本引入了模式自动转换的功能,但该语法依然保留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在5.7版本中,你可以通过设置session_track_transaction_info
变量来跟踪事务的状态,这货主要用于官方的分布式套件(例如fabric),例如在一个负载均衡系统中,你需要知道哪些statement开启或处于一个事务中,哪些statement允许连接分配器调度到另外一个connection。。只读事务是一种特殊的事务状态,因此也需要记录到线程的Transaction_state_tracker
中。
关于Session tracker,可以参阅官方WL#6631
###START TRANSACTION READ WRITE 和上述相反,该SQL用于开启读写事务。这也是默认的事务模式。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如果当前实例的read_only打开了且当前连接不是超级账户,则显示开启读写事务会报错。
同样的事务状态TX_READ_WRITE
也要加入到Session Tracker中。 另外包括上述几种显式开启的事务,其标记TX_EXPLICIT
也加入到session tracker中。
读写事务并不意味着一定在引擎层就被认定为读写事务了,5.7版本InnoDB里总是默认一个事务开启时的状态为只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事务的第一条SQL是只读查询,那么在InnoDB层,它的事务状态就是只读的,如果第二条SQL是更新操作,就将事务转换成读写模式。
###START TRANSACTION WITH CONSISTENT SNAPSHOT
和上面几种方式不同的是,在开启事务时还会顺便创建一个视图(Read View),在InnoDB中,视图用于描述一个事务的可见性范围,也是多版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会进入InnoDB层,调用函数innobase_start_trx_and_assign_read_view
,注意只有你的隔离级别设置成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时,才会显式开启一个Read View,否则会抛出一个warning。
使用这种方式开启事务时,事务状态已经被设置成ACTIVE的。
状态变量TX_WITH_SNAPSHOT
会加入到Session Tracker中。
###AUTOCOMMIT = 0 当autocommit设置成0时,就无需显式开启事务,如果你执行多条SQL但不显式的调用COMMIT(或者执行会引起隐式提交的SQL)进行提交,事务将一直存在。通常我们不建议将该变量设置成0,因为很容易由于程序逻辑或使用习惯造成事务长时间不提交。而事务长时间不提交,在MySQL里简直就是噩梦,各种诡异的问题都会纷纷出现。一种典型的场景就是,你开启了一条查询,但由于未提交,导致后续对该表的DDL堵塞住,进而导致随后的所有SQL全部堵塞,简直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你长时间不提交一个已经构建Read View的事务,purge线程就无法清理一些已经提交的事务锁产生的undo日志,进而导致undo空间膨胀。具体的表现为ibdata文件疯狂膨胀。我们曾在线上观察到好几百G的Ibdata文件。
TIPS:所幸的是从5.7版本开始提供了可以在线truncate undo log的功能,前提是开启了独立的undo表空间,并保留了足够的undo回滚段配置(默认128个),至少需要35个回滚段。其truncate原理也比较简单:当purge线程发现一个undo文件超过某个定义的阀值时,如果没有活跃事务引用这个undo文件,就将其设置成不可分配,并直接物理truncate文件。
##提交事务
事务的提交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隐式提交,一种是显式提交。
当你显式开启一个新的事务,或者执行一条非临时表的DDL语句时,就会隐式的将上一个事务提交掉。另外一种就是显式的执行“COMMIT” 语句来提交事务
然而, 在不同的场景下,MySQL在提交时进行的动作并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MySQL是一种服务器层-引擎层的架构,并存在两套日志系统:Binary log及引擎事务日志。MySQL支持两种XA事务方式:隐式XA和显式XA;当然如果关闭binlog,并且仅使用一种事务引擎,就没有XA可言了。
关于隐式XA的控制对象,在实例启动时决定使用何种XA模式,如下代码段:
if (total_ha_2pc > 1 || (1 == total_ha_2pc && opt_bin_log))
{
if (opt_bin_log)
tc_log= &mysql_bin_log;
else
tc_log= &tc_log_mmap;
}
- 若打开binlog,且使用了事务引擎,则XA控制对象为mysql_bin_log
- 若关闭了binlog,且存在不止一种事务引擎时,则XA控制对象为tc_log_mmap
- 其他情况,使用tc_log_dummy,这种场景下就没有什么XA可言了,无需任何协调者来进行XA。
具体的,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的XA(不对数据产生变更的只读事务无需走XA)
###Binlog/Engine XA
当开启binlog时, MySQL默认使用该隐式XA模式。 在5.7版本中,事务的提交流程包括:
- Binlog Prepare:
设置thd->durability_property= HA_IGNORE_DURABILITY
, 表示在innodb prepare时,不刷redo log
- InnoDB Prepare (入口函数innobase_xa_prepare --> trx_prepare
):
更新InnoDB的undo回滚段,将其设置为Prepare状态(TRX_UNDO_PREPARED
)
- 进入组提交(ordered_commit
)
Flush Stage: 此时形成的一组队列,有leader依次为别的线程写binlog文件 在准备写binlog前,会调用ha_flush_logs接口,将存储的日志写到最新的LSN,然后再写binlog到文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组提交的效率,具体参阅之我写的一篇月报
Sync Stage: 如果sync_binlog计数超过配置值,则进行一次文件fsync,注意,参数sync_binlog的含义不是指的这么多个事务之后做一次fsync,而是这么多“组”事务队列后做一次fsync。
Semisync Stage (RDS MySQL only):如果我们在事务commit之前等待备库ACK(设置成AFTER_SYNC模式),用户线程会释放上一个stage的锁,并等待ACk。这意味着在等待ACK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堵塞上一个stage的binlog写入,可以增加一定的吞吐量。
Commit Stage:队列中的事务依次进行innodb commit,将undo头的状态修改为TRX_UNDO_CACHED
/TRX_UNDO_TO_FREE
/TRX_UNDO_TO_PURGE
任意一种 (undo相关知识参阅之前的月报);并释放事务锁,清理读写事务链表、readview等一系列操作。每个事务在commit阶段也会去更新事务页的binlog位点。
TIPS:如果你关闭了binlog_order_commits选项,那么事务就各自进行提交,这种情况下不能保证innodb commit顺序和binlog写入顺序一致,这不会影响到数据一致性,在高并发场景下还能提升一定的吞吐量。但可能影响到物理备份的数据一致性,例如使用xtrabackup(而不是基于其上的innobackup脚本)依赖于事务页上记录的binlog位点,如果位点发生乱序,就会导致备份的数据不一致。
###Engine/Engine XA
当binlog关闭时,如果事务跨引擎了,就可以在事务引擎间进行XA了,典型的例如InnoDB和Tokudb(在RDS MySQL里已同时支持这两种事务引擎)。当支持超过1种事务引擎时,并且binlog关闭了,就走TC LOG MMAP逻辑。对应的XA控制对象为tc_log_mmap。
由于需要持久化事务信息以用于重启恢复,因此在该场景下,tc_log_mmap模块会创建一个文件,名为tc.log,文件初始化大小为24KB,使用mmap的方式映射到内存中。
tc.log 以PAGE来进行划分,每个PAGE大小为8K,至少需要3个PAGE,初始化的文件大小也为3个PAGE(TC_LOG_MIN_SIZE
),每个Page对应的结构体对象为st_page,因此需要根据page数,完成文件对应的内存控制对象的初始化。初始化第一个page的header,写入magic number以及当前的2PC引擎数(也就是total_ha_2pc
)
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例如遇到第一条数据变更SQL时,会注册一个唯一标识的XID(实际上通过当前查询的query_id来唯一标识),之后直到事务提交,这个xid都不会改变。事务引擎本身在使用undo时,必须加上这个XID标识。
在进行事务Prepare阶段,若事务涉及到多个引擎,先在各自引擎里做事务Prepare。
然后进入commit阶段,这时候会将xid记录到tc.log中(如上图所示),这类涉及到相对复杂的page选择流程,这里不展开描述,具体的参阅函数TC_LOG_MMAP::commit
在完成记录到tc.log后,就到引擎层各自提交事务。这样即使在引擎提交时失败,我们也可以在crash recovery时,通过读取tc.log记录的xid,指导引擎层相符合xid的事务进行提交。
###Engine Commit
当关闭binlog时,且事务只使用了一个事务引擎时,就无需进行XA了,相应的事务commit的流程也有所不同。
首先事务无需进入Prepare状态,因为对单引擎事务做XA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因为没有Prepare状态的保护,事务在commit时需要对事务日志进行持久化。这样才能保证所有成功返回的事务变更, 能够在崩溃恢复时全部完成。
###显式XA
MySQL支持显式的开启一个带命名的XA事务,例如:
XA BEGIN "xidname"
do something.....
XA END 'xidname'
XA PREPARE 'xidname' // 当完成这一步时,如果崩溃恢复,是可以在启动后通过XA RECOVER获得事务信息,并进行显式提交。
XA COMMIT 'xidname' // 完全提交事务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5.7之前的版本中,如果执行XA的过程中,在完成XA PREPARE后,如果kill掉session,事务就丢失了,而不是像崩溃恢复那样,可以直接恢复出来。这主要是因为MySQL对Kill session的行为处理是直接回滚事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ySQL5.7版本做了不小的改动,将XA的两阶段都记录到了binlog中。 这样状态是持久化了的,一次干净的shutdown后,可以通过扫描binlog恢复出XA事务的状态,对于kill session导致的XA事务丢失,逻辑则比较简单:内存中使用一个transaction_cache维护了所有的XA事务,在断开连接调用THD::cleanup时不做回滚,仅设置事务标记即可。
具体的参阅我之前写的这篇月报
###事务回滚
当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死锁,或者显式ROLLBACK)需要将事务回滚时,会调用handler接口ha_rollback_low
,进而调用InnoDB函数trx_rollback_for_mysql
来回滚事务。 回滚的方式是提取undo日志,做逆向操作。
由于InnoDB的undo是单独写在表空间中的,本质上和普通的数据页是一样的。如果在事务回滚时,undo页已经被从内存淘汰,回滚操作(特别是大事务变更回滚)就可能伴随大量的磁盘IO。因此InnoDB的回滚效率非常低。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例如PostgreSQL,通过在数据页上冗余数据产生版本链的方式来实现多版本,因此回滚起来非常方便,只需要设置标记即可,但额外带来的问题就是无效数据清理开销。
###SavePoint管理
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设置SAVEPOINT的方式来管理事务的执行过程。
在介绍Savepoint之前,需要先介绍下trx_t::undo_no。在事务每次成功写入一次undo后,这个计数都会递增一次(参阅函数trx_undo_report_row_operation)。事务的undo_no也会记录到undo page中进行持久化。因此在undo链表上的undo_no总是有序递增的。
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操作类型。
设置SAVEPOINT
语法: SAVEPOINT sp_name
入口函数:trans_savepoint
在事务中设置一个SAVEPOINT,你可以随意命名一个名字,在事务中设置的所有savepoint实际上维护了两份链表,一份挂在THD变量上(thd->get_transaction()->m_savepoints),包含了基本的savepoint信息及到引擎层的映射,另一份在引擎层的事务对象上(维持链表trx_t::trx_savepoints中)。
总共分为以下几步: 0. 在增加新的SAVEPOINT时,总是先判断下是否同名的SAVEPOINT已经存在,如果存在,就用后者替换前者。
- Server层维护的savepoint信息记录了命名信息及MDL锁的savepoint点。其中MDL锁的savepoint,可以实现回滚操作时释放该savepoint之后再获得的MDL锁。
- 在当前线程的Binlog cache中写入设置Savepoint的SQL, 并保存binlog cache中的位点 (
binlog_savepoint_set
)。 - 引擎层的savepoint中记录了最近一次的
trx_t::undo_no
及SAVEPOINT名字。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准确的定位在设置SAVEPOINT点时Undo位点。(参阅引擎层入口函数:trx_savepoint_for_mysql
)
回滚SAVEPOINT
语法: ROLLBACK TO [ SAVEPOINT ] sp_name
入口函数:trans_rollback_to_savepoint
检查点的回滚主要包括: 0. 如果事务是一个XA事务,且已经处于XA PREPARE状态时是不允许回滚到某个SAVEPOINT的。
- 如果涉及非事务引擎,在binlog中写入回滚SQL,否则直接将binlog cache truncate到之前设置sp时保存的位点。 (binlog_savepoint_rollback)
- 在引擎层进行回滚(trx_rollback_to_savepoint_for_mysql) 根据之前记录的undo_no,可以逆向操作当前事务占用的undo slot上的undo记录来进行回滚。
- 判断是否允许回滚MDL锁:
- binlog关闭的情况下,总是允许回滚MDL锁
- 或者由引擎来确认(ha_rollback_to_savepoint_can_release_mdl),同时满足:
- InnoDB:如果当前事务不持有任何事务锁(表级或者行级),则认为可以回滚MDL锁。
- Binlog:如果没有更改非事务引擎,则可以释放MDL锁。
如果允许回滚MDL,则通过之前记录的
st_savepoint::mdl_savepoint
进行回滚
释放SAVEPOINT
语法为: RELEASE SAVEPOINT sp_name
入口函数:trans_rollback_to_savepoint
顾名思义,就是删除一个SAVEPOINT,操作也很简单,直接根据命名从server层和innodb层的清理掉,并释放对应的内存。
隐式SAVEPOINT
在InnoDB中,还有一种隐式的savepoint,通过变量trx_t::last_sql_stat_start
来维护。
初始状态下trx_t::last_sql_stat_start
的值为0,当执行完一条SQL时,会调用函数trx_mark_sql_stat_end
将当前的trx_t::undo_no
保存到trx_t::last_sql_stat_start
中。
如果SQL执行失败,就可以据此进行statement级别的回滚操作(trx_rollback_last_sql_stat_for_mysql
)。
无论是显式SAVEPOINT还是隐式SAVEPOINT,都是通过undo_no来指示回滚到哪个事务状态。
两个有趣的bug
在一个只读事务中,如果设置了SAVEPOINT,任意执行一次ROLLBACK TO SAVEPOINT
都会将事务从只读模式改变成读写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在活跃事务中执行ROLLBACK 操作会强制转换READ-WRITE模式。实际上这是没必要的,因为并没有造成任何的数据变更。
这个bug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当严重的bug:在一个活跃的做过数据变更操作的事务中,任意执行一次ROLLBACK TO SAVEPOINT(即使SAVEPOINT不存在),然后kill掉客户端,会发现事务却提交了,并且没有写到binlog中。这会导致主备的数据不一致。
重现步骤如下:
mysql> create table test (value int) engine=innodb;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3.88 sec)
mysql> begin;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insert into test set value = 1;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4.43 sec)
mysql> rollback to savepoint tx_0;
ERROR 1305 (42000): SAVEPOINT tx_0 does not exist
mysql> Killed
最后一步直接对session的进程kill -9时会导致事务commit。这主要是因为如果直接kill客户端,服务器端在清理线程资源,进行事务回滚时,相关的变量并没有被重设,thd的command类型还是SQLCOM_ROLLBACK_TO_SAVEPOINT
,在函数MYSQL_BIN_LOG::rollback
函数中将不会调用ha_rollback_low
的引擎层回滚逻辑。 原因是回滚到某个savepoint有特殊的处理流程,
如果是通过ctrl+c的方式关闭client段,实际上会发送一个类型为COM_QUIT
的command,它会将thd->lex->sql_command
设置为SQLCOM_END
,这时候会走正常的回滚逻辑。
##事务执行管理
在事务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多个模块来辅助事务的正常执行:
- Server层的MDL锁模块,维持了一个事务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的表级锁对象。通过MDL锁,可以堵塞DDL,避免DDL和DML记录binlog乱序;
- InnoDB的trx_sys子系统,维持了所有的事务状态,包括活跃事务,非活跃事务对象,读写事务链表,负责分配事务id,回滚段,Readview等信息,是事务系统的总控模块;
- InnoDB的lock_sys子系统,维护事务锁信息,用于对修改数据操作做并发控制,保证了在一个事务中被修改的记录,不可以被另外一个事务修改;
- InnoDB的log_sys子系统,负责事务redo日志管理模块,
- InnoDB的purge_sys子系统,则主要用于在事务提交后,进行垃圾回收,以及数据页的无效数据清理。
下面就几个事务模块的关键点展开描述。
###事务ID
在InnoDB一直维持了一个不断递增的整数,存储在trx_sys->max_trx_id
中;每次开启一个新的读写事务时,都将该id分配给事务,同时递增全局计数。事务id可以看做一个事务的唯一标识。
在MySQL5.6及之前的版本中,总是为事务分配ID。但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只有做过数据更改的读写事务,我们才需要去根据事务id判断可见性。因此在MySQL5.7版本中,只有读写事务才会分配事务id,只读事务的id默认为0。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去区分不同的只读事务呢 ? 这里在需要输出事务id时(例如执行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或者查询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表),使用只读事务对象的指针或上一个常量来标识其唯一性,具体的计算方式见函数trx_get_id_for_print
。 所以如果你show出来的事务id看起来数字特别庞大, 千万不要惊讶。
对于全局最大事务id,每做256次赋值(TRX_SYS_TRX_ID_WRITE_MARGIN
)就持久化一次到ibdata的事务页(TRX_SYS_PAGE_NO
)中。
已分配的事务Id会加入到全局读写事务Id集合中(trx_sys->rw_trx_ids
),事务Id和事务对象的map加入到trx_sys->rw_trx_set
中,这是个有序的集合(std::set
),可以用于通过trx id快速定位到对应的事务对象。
事务分配得到的ID并不是立刻就被使用了,而是在做了数据修改时,需要创建或重用一个undo slot时,会将当前事务的id写入到undo page头,状态为TRX_UNDO_ACTIVE
。这也是崩溃恢复时,InnoDB判断是否有未完成事务的重要依据。
在执行数据更改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更新的是聚集索引记录,事务ID + 回滚段指针会被写到聚集索引记录中,其他会话可以据此来判断可见性以及是否要回溯undo链。 对于普通的二级索引页更新, 则采用回溯聚集索引页的方式来判断可见性(如果需要的话)。关于MVCC,后文会有单独描述。
###事务链表和集合
事务子系统维护了三个不同的链表,用来管理事务对象
trx_sys->mysql_trx_list 包含了所有用户线程的事务对象,即使是未开启的事务对象,只要还没被回收到trx_pool中,都被放在该链表上。当session断开时,事务对象从链表上摘取,并被回收到trx_pool中,以待重用。
trx_sys->rw_trx_list
读写事务链表,当开启一个读写事务,或者事务模式转换成读写模式时,会将当前事务加入到读写事务链表中,链表上的事务是按照trx_t::id
有序的;在事务提交阶段将其从读写事务链表上移除。
trx_sys->serialisation_list
序列化事务链表,在事务提交阶段,需要先将事务的undo状态设置为完成,在这之前,获得一个全局序列号trx->no
,从trx_sys->max_trx_id
中分配,并将当前事务加入到该链表中。随后更新undo等一系列操作后,因此进入提交阶段的事务并不是trx->id有序的,而是根据trx->no排序。当完成undo更新等操作后,再将事务对象同时从serialisation_list和rw_trx_list上移除。
这里需要说明下trx_t::no
,这是个不太好理清的概念,从代码逻辑来看,在创建readview时,会用到序列化链表,链表的第一个元素具有最小的trx_t::no
,会赋值给ReadView::m_low_limit_no
。purge线程据此创建的readview,只有小于该值的undo,才可以被purge掉。
总的来说,mysql_trx_list
包含了rw_trx_list
上的事务对象,rw_trx_list
包含了serialisation_list
上的事务对象。
事务ID集合有两个: trx_sys->rw_trx_ids 记录了当前活跃的读写事务ID集合,主要用于构建ReadView时快速拷贝一个快照
trx_sys->rw_trx_set 这是<trx_id, trx_t>的映射集合,根据trx_id排序,用于通过trx_id快速获得对应的事务对象。一个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于隐式锁转换,需要为记录中的事务id所对应的事务对象创建记录锁,通过该集合可以快速获得事务对象
###事务回滚段
对于普通的读写事务,总是为其指定一个回滚段(默认128个回滚段)。而对于只读事务,如果使用到了InnoDB临时表,则为其分配(1~32)号回滚段。(回滚段指定参阅函数trx_assign_rseg_low
)
当为事务指定了回滚段后,后续在事务需要写undo页时,就从该回滚段上分别分配两个slot,一个用于update_undo
,一个用于insert_undo
。分别处理的原因是事务提交后,update_undo需要purge线程来进行回收,而insert_undo则可以直接被重利用。
关于undo相关知识可以参阅之前的月报
###事务引用计数
在介绍事务引用计数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下什么是隐式锁。所谓隐式锁,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事务锁对象,可以理解为一个标记:对于聚集索引页的更新,记录本身天然带事务id,对于二级索引页,则在page上记录最近一次更新的最大事务id,通过回表的方式判断可见性。
由于事务锁涉及到全局资源,创建锁的开销高昂,InnoDB对于新插入的记录,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是不创建记录锁的。举个例子,Session 1插入一条记录,并保持未提交状态。另外一个session想更新这条记录,从数据页上读取到这条记录后,发现对应的事务id还处于活跃状态,根据当前的并发规则,这个更新需要被阻塞住。因此第二个session需要为session 1创建一条记录锁,然后将自己放入等待队列中。
在MySQL5.7版本之前,隐式锁转换的逻辑为(函数lock_rec_convert_impl_to_expl
)
- 首先判断记录对应的事务ID是否还处于活跃状态
聚集索引:
lock_clust_rec_some_has_impl
二级索引:lock_sec_rec_some_has_impl
如果不活跃,说明事务已提交,我们可以对这条记录做任何更改操作。直接返回 否则返回获取的trx_id - 持有lock_sys->mutex;
- 持有trx_sys->mutex ,并获取当前记录中的事务id对应的内存事务对象trx_t
- 为该事务创建一个锁对象,并加入到锁队列中。
- 释放lock_sys->mutex
上述流程中长时间持有lock_sys->mutex
,目的是防止在为其转换隐式锁为显式锁时事务被提交掉。尤其是在第三步,同时持有两把大锁去查找事务对象。在5.6官方版本中,这种查找操作还需要遍历链表,开销巨大,推高了临界资源的竞争。
因此在5.7中引入事务计数trx_t::n_ref
来辅助判断,在隐式锁转换时,通过读写事务集合(rw_trx_set
)快速获得事务对象,同时对trx_t::n_def
递增。这个过程无需加lock_sys->mutex
锁。随后再持有Lock_sys->mutex去创建显式锁。在完成创建后,递减trx_t::n_ref。
为了防止为一个已提交的事务创建显式锁;在事务提交阶段也做了处理:在事务释放事务锁之前,如果引用计数非0,则表示有人正在做隐式锁转换,这里需要等待其完成。(参考函数lock_trx_release_locks
)。
实际上上述修改是在官方优化读写事务链表之前完成的。由于在5.7里已经使用一个有序的集合保存了trx_id到trx_t的关联,可以非常快速的定位到事务对象,这个优化带来的性能提升已经没那么明显了。
关于隐式锁更详细的信息,我们将在之后专门讲述“事务锁”的月报中再单独描述。
###事务并发控制
在MySQL5.7中,由于消除了大量临界资源的竞争,InnoDB只读查询的性能非常优化,几乎可以随着CPU线性扩展。但如果进入到读写混合的场景,就不可避免的使用到一些临界资源,例如事务、锁、日志等子系统。当竞争越激烈,就可能导致性能的下降。通常系统会有个吞吐量和响应时间最优的性能拐点。
InnoDB本身提供了并发控制机制,一种是语句级别的并发控制,另外一种是事务提交阶段的并发控制。
语句级别的并发通过参数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来控制,表示允许同时在InnoDB层活跃的并发SQL数。
每条SQL在进入InnoDB层进行操作之前都需要先递增全局计数,并为当前sql分配innodb_concurrency_tickets
个ticket。也就是说,如果当前sql需要进出InnoDB层很多次(例如一个大查询需要扫描很多行数据时),innodb_concurrency_tickets
次都可以自由进入InnoDB,无需判断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当ticket用完时,就需要重新进入。当SQL执行完成后,会将ticket重置为0。
如果当前InnoDB层的并发度已满,用户线程就需要等待,目前的实现使用sleep一段时间的方式,sleep的时间是自适应的,但你可以通过参数innodb_adaptive_max_sleep_delay
来设置一个最多大sleep事件,具体的算法参阅函数srv_conc_enter_innodb_with_atomics
。
提到并发控制,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热点更新问题。事务在进入InnoDB层,准备更新一条数据,但发现行记录被其他线程锁住,这时候该线程会强制退出innodb并发控制,同时将自己suspend住,进入睡眠等待。如果有大量并发的更新同一条记录,就意味着大量线程进入InnoDB层,访问热点竞争资源锁系统,然后再退出。最终会呈现出大量线程在innodb中suspend住,相当于并发控制并没有达到降低临界资源争用的效果。早期我们对该问题的优化就是将线程从堵在innodb层,转移到堵在进入innodb层时的外部排队中,这样就不涉及到InnoDB的资源争用了。具体的实现是将statement级别的并发控制提升为事务级别的并发控制,因此这个方案的缺陷是对长事务不友好。
另外还有一些并发控制方案,例如线程池、水位限流、按pk排队等策略,我们的RDS MySQL也很早就支持了。如果你存在热点争用(例如秒杀场景),并且正在使用RDS MySQL,你可以去咨询售后如何使用这些特性。
除了语句级别的并发外,InnoDB也提供了提交阶段的并发控制,主要通过参数innodb_commit_concurrency
来控制。该参数的默认值为0,表示不控制commit阶段的并发。在进入函数innobase_commit
时,如果该参数被设置,且当前并发度超过,就需要等待。然而由于当前在默认配置下所有事务都走组提交(ordered_commit
),innodb层的提交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有一个活跃线程。你只有关闭binlog或者关闭参数binlog_order_commits
,这个参数设置才有意义。
###高优先级事务
MySQL5.7 实现了一种高优先级的事务调度方式。当事务处于高优先级模式时,它将永远不会被选作deadlock场景的牺牲者,拥有获得锁的最高优先级,并能kill掉阻塞它的的优先级事务。这个特性主要是为了支持官方开发的Group Replication Plugin套件,以保证事务总是能在所有的节点上提交。
如何使用 目前GA版本还没有提供公共接口来使用该功能,但代码实现都是完备的,如果想使用该功能,直接写一个设置变量的接口即可,非常简单。 在server层,每个THD上新增了两个变量来标识事务的优先级:
THD::tx_priority
事务级别有效,当两个事务在innodb层冲突时,拥有更高值的事务将赢得锁THD::thd_tx_priority
线程级别有效,当该变量被设置时,选择该值作为事务优先级,否则选择tx_priority
死锁检测
在进行死锁检测时,需要对死锁的两个事务的优先级进行比较,低优先级的总是会被优先回滚掉,以保证高优先级的事务正常执行(DeadlockChecker::check_and_resolve
)
处理锁等待
在对记录尝试加锁时,如果发现有别的事务和当前事务冲突(lock_re_other_has_conflicting
),需要判断是否要加入到等待队列中(RecLock::add_to_wait
):
-
如果两个事务都设置了高优先级、但当前事务优先级较低,或者冲突的事务是一个后台进程开启的事务(例如dict_stat线程进行统计信息更新),则立刻失败该事务,并返回DB_DEADLOCK错误码
-
尝试将当前锁对象加入到等待队列中(
RecLock::enqueue_priority
),高优先级的事务可以跳过锁等待队列(RecLock::jump_queue
),被跳过的事务需要被标记为异步回滚状态(RecLock::mark_trx_for_rollback
),搜集到当前事务的trx_t::hit_list
链表中。当阻塞当前事务的另外一个事务也处于等待状态、但等待另外一个不同的记录锁时,调用rollback_blocking_trx
直接回滚掉,否则在进入锁等待之前再调用trx_kill_blocking
依次回滚。
这里涉及到事务锁模块,本文不展开描述,下次专门在事务锁相关主题的月报讲述,你可以通过官方WL#6835 获取更多关于高优先级事务的信息
###trx_t::flush_observer
阅读代码时发现这个在5.7版本新加的变量,从它的命名可以看出,其应该和脏页flush相关。flush_observer
可以认为是一个标记,当某种操作完成时,对于带这种标记的page(buf_page_t::flush_observer
),需要保证完全刷到磁盘上。
该变量主要解决早期5.7版本建索引耗时太久的bug#74472:为表增加索引的操作非常慢,即使表上没几条数据。原因是innodb在5.7版本修正了建索引的方式,采用自底向上的构建方式,并在创建索引的过程中关闭了redo,因此在做完加索引操作后,必须将其产生的脏页完全写到磁盘中,才能认为索引构建完毕,所以发起了一次完全的checkpoint,但如果buffer pool中存在大量脏页时,将会非常耗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flush_observer
,在建索引之前创建一个FlushObserver
并分配给事务对象(trx_set_flush_observer
),同时传递给BtrBulk::m_flush_observer
。
在构建索引的过程中产生的脏页,通过mtr_commit
将脏页转移到flush_list上时,顺便标记上flush_observer(add_dirty_page_to_flush_list —> buf_flush_note_modification
)
当做完索引构建操作后,由于bulk load操作不记redo,需要保证DDL产生的所有脏页都写到磁盘,因此调用FlushObserver::flush,将脏页写盘(buf_LRU_flush_or_remove_pages
)。在做完这一步后,才开始apply online ddl过程中产生的row log(row_log_apply
)。
如果DDL被中断(例如session被kill),也需要调用FlushObserver::flush
,将这些产生的脏页从内存移除掉,无需写盘。
###事务对象池
为了减少构建事务对象时的内存操作开销,尤其是短连接场景下的性能,InnoDB引入了一个池结构,可以很方便的分配和释放事务对象。实际上事务的事务锁对象也引用了池结构。
事务池对应的全局变量为trx_pools,初始化为:
trx_pools = UT_NEW_NOKEY(trx_pools_t(MAX_TRX_BLOCK_SIZE));
trx_pools是操作trx pool的接口,类型为trx_pools_t,其定义如下:
typedef Pool<trx_t, TrxFactory, TrxPoolLock> trx_pool_t;
typedef PoolManager<trx_pool_t, TrxPoolManagerLock > trx_pools_t;
其中,trx_t表示事务对象类型,TrxFactory封装了事务的初始化和,TrxPoolLock封装了POOL锁的创建,销毁,加锁,解锁。 PoolManager封装了池的管理方法
这里涉及到多个类:
- Pool 及 PoolManager 是公共用的类
- TrxFactory 和 TrxPoolLock, TrxPoolManagerLock是trx pool私有的类。
- TrxFactory用于定义池中事务对象的初始化和销毁动作;
- TrxPoolLock用于定义每个池中对象的互斥锁操作;
- 由于POOL的管理结构支持多个POOL对象, TrxPoolManagerLock用于互斥操作增加POOL对象。支持多个POOL对象的目的是分拆单个POOL对象的锁开销,避免引入热点。因为从POOL中获取和返还对象,都是需要排他锁的。
##InnoDB MVCC实现
InnoDB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块来实现MVCC,一个是undo日志,用于记录数据的变化轨迹,另外一个是Readview,用于判断该session对哪些数据可见,哪些不可见。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之前的月报中介绍过这部分内容,这里再简要介绍下。
###事务视图ReadView
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ReadView,也就是事务视图,它用于控制数据的可见性,在InnoDB中,只有查询才需要通过Readview来控制可见性,对于DML等数据变更操作,如果操作了不可见的数据,则直接进入锁等待。
ReadView包含几个重要的变量:
ReadView::id
创建该视图的事务idReadView::m_ids
创建readview时,活跃的读写事务id数组,有序存储ReadView::m_low_limit_id
设置为当前最大事务idReadView::m_up_limit_id
m_ids集合中的最小值,如果m_ids集合为空,表示当前没有活跃读写事务,则设置为当前最大事务id
很显然ReadView的创建需要在trx_sys->mutex的保护下进行,相当于拿到了当时的一个全局事务快照。基于上述变量,我们就可以判断数据页上的记录是否对当前事务可见了。
为了管理ReadView,MVCC子系统使用多个链表进行分配、维护、回收Readview
MVCC::m_free
用于维护空闲的readview对象,初始化时创建1024个ReadView对象(trx_sys_create
),当释放一个活跃的视图时,会将其加到该链表上,以便下次重用。MVCC::m_views
这里存储了两类视图,一类是当前活跃的视图,另一类是上次被关闭的只读事务视图。后者主要是为了减少视图分配开销。因为当系统的读占大多数时,如果在两次查询中间没有进行过任何读写操作,那我们就可以重用这个readview,而无需去持有trx_sys->mutex
锁重新分配。 目前自动提交的只读事务或者RR级别下的只读都支持read view缓存,但目前版本还存在的问题是,在RC级别下不支持视图缓存,见bug#79005
另外purge系统在开始purge任务时,需去克隆MVCC::m_views
链表上未被close的最老视图,并在本地视图中将该最老事务的事务id也加入到不可见的事务id集合ReadView::m_ids
中(MVCC::clone_oldest_view
)
###回滚段指针 回滚段undo是实现InnoDB MVCC的根基。每次修改聚集索引页上的记录时,变更之前的记录都会写到undo日志中。回滚段指针包括undo log所在的回滚段id、日志所在的page no、以及page内的偏移量,可以据此找到最近一次修改之前的undo记录,而每条Undo记录又能再次找到之前的变更。
当有可能undo被访问到时,Purge_sys将不会去清理undo log,如上所述,purge_sys只会去清理最老readview不会看到的事务。这意味着,如果你运行了一个长时间的查询SQL,或者以大于RC的隔离级别开启了一个事务视图但没有提交事务,Purge系统将一直无法前行,即使你的会话并不活跃。这时候undo日志将无法被及时回收,最直观的后果就是undo空间急剧膨胀。
关于undo这里不赘述,详细参阅之前月报
###可见性判断
如上所述,聚集索引的可见性判断和二级索引的可见性判断略有不同。因为二级索引记录并没有存储事务id信息,相应的,只是在数据页头存储了最近更新该page的trx_id。
对于聚集索引记录,当我们从btree获得一条记录后,先判断(lock_clust_rec_cons_read_sees
)当前的readview是否满足该记录的可见性:
- 如果记录的trx_id小于
ReadView::m_up_limit_id
,则说明该事务在创建readview时已经提交了,肯定可见 - 如果记录的trx_id大于等于
ReadView::m_low_limit_id
,则说明该事务是创建readview之后开启的,肯定不可见。 - 当trx_id在
m_up_limit_id
和m_low_limit_id
之间时,如果在ReadView::m_ids
数组中,说明创建readview时该事务是活跃的,其做的变更对当前视图不可见,否则对该trx_id的变更可见。
如果基于上述判断,该数据变更不可见时,就尝试通过undo去构建老版本记录(row_sel_build_prev_vers_for_mysql -->row_vers_build_for_consistent_read
),直到找到可见的记录,或者到达undo链表头都未找到。
注意当隔离级别设置为READ UNCOMMITTED时,不会去构建老版本。
如果我们查询得到的是一条二级索引记录:
- 首先将page头的trx_id和当前视图相比较:如果小于
ReadView::m_up_limit_id
,当前事务肯定可见;否则就需要去找到对应的聚集索引记录(lock_sec_rec_cons_read_sees
)。 - 如果需要进一步判断,先根据ICP条件,检查是否该记录满足push down的条件,以减少回聚集索引的次数。
- 满足ICP条件,则需要查询聚集索引记录(
row_sel_get_clust_rec_for_mysql
),之后的判断就和上述聚集索引记录的判断一致了
在InnoDB中,只有读查询才会去构建ReadView视图,对于类似DML这样的数据更改,无需判断可见性,而是单纯的发现事务锁冲突,直接堵塞操作。
###隔离级别
然而在不同的隔离级别下,可见性的判断有很大的不同。
-
READ-UNCOMMITTED 在该隔离级别下会读到未提交事务所产生的数据更改,这意味着可以读到脏数据,实际上你可以从函数
row_search_mvcc中
发现,当从btree读到一条记录后,如果隔离级别设置成READ-UNCOMMITTED,根本不会去检查可见性或是查看老版本。这意味着,即使在同一条SQL中,也可能读到不一致的数据。 -
READ-COMMITTED 在该隔离级别下,可以在SQL级别做到一致性读,当事务中的SQL执行完成时,ReadView被立刻释放了,在执行下一条SQL时再重建ReadView。这意味着如果两次查询之间有别的事务提交了,是可以读到不一致的数据的。
-
REPEATABLE-READ 可重复读和READ-COMMITTED的不同之处在于,当第一次创建ReadView后(例如事务内执行的第一条SEELCT语句),这个视图就会一直维持到事务结束。也就是说,在事务执行期间的可见性判断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事务内的可重复读。
-
SERIALIZABLE 序列化的隔离是最高等级的隔离级别,当一个事务在对某个表做记录变更操作时,另外一个查询操作就会被该操作堵塞住。同样的,如果某个只读事务开启并查询了某些记录,那么另外一个session对这些记录的更改操作是被堵塞的。内部的实现其实很简单:
- 对InnoDB表级别加LOCK_IS锁,防止表结构变更操作
- 对查询得到的记录加LOCK_S共享锁,这意味着在该隔离级别下,读操作不会互相阻塞。而数据变更操作通常会对记录加LOCK_X锁,和LOCK_S锁相冲突,InnoDB通过给查询加记录锁的方式来保证了序列化的隔离级别。
注意不同的隔离级别下,数据具有不同的隔离性,甚至事务锁的加锁策略也不尽相同,你需要根据自己实际的业务情况来进行选择。
###一个有趣的可见性问题
在READ-COMMITTED隔离级别下,我们考虑如下执行序列
Session 1:
mysql> CREATE TABLE t1 (c1 INT PRIMARY KEY, c2 INT, c3 INT, key(c2));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BEGIN;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INSERT INTO t1 VALUES (1,2,3);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Session 2:
mysql> BEGIN;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UPDATE t1 SET c3=c3+1 WHERE c3 = 3; // 扫描聚集索引进行查询,记录不可见,但未被记录锁堵塞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Rows matched: 0 Changed: 0 Warnings: 0
mysql> UPDATE t1 SET c3=c3+1 WHERE c2 = 2; // 根据二级索引进行查询,记录不可见,且被记录锁堵塞
查询条件不同,但指向的确是同一条已插入未提交的记录,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呢? 这主要是不同索引在数据检索时的策略不同造成的。
实际上session2的第一条Update也为session1做了隐式锁转换,但是在返回到row_search_mvcc时,会走到如下判断:
Line 5312~5318, row0sel.cc:
if (UNIV_LIKELY(prebuilt->row_read_type
!= ROW_READ_TRY_SEMI_CONSISTENT)
|| unique_search
|| index != clust_index) {
goto lock_wait_or_error;
}
- 对于第一条和第二条update,
prebuilt->row_read_type
值均为ROW_READ_TRY_SEMI_CONSISTENT
,不满足第一个条件; - 均不满足unique_search(通过pk,或uk作为where条件进行查询)
- 第一个使用的聚集索引,三个条件都不满足;而第二个update使用的二级索引,因此走
lock_wait_or_error
的逻辑,进入锁等待。
第一条update继续往下走,根据undo去构建老版本记录(row_sel_build_committed_vers_for_mysql
),一条新插入的记录老版本就是空了,所以认为这条更新没有查询到目标记录,从而忽略了锁阻塞的逻辑。
如果使用pk或者二级索引作为where条件查询的话,都会走到锁等待条件。
推而广之,如果表上没有索引的话,那么对于任意插入的记录,更新操作都见不到插入的记录(但是会为插入操作创建记录锁)。
##InnoDB ACID
本小节针对ACID这四种数据库特性分别进行简单描述。
###Atomicity (原子性) 所谓原子性,就是一个事务要么全部完成变更,要么全部失败。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失败,回滚操作需要保证“好像”数据库从没执行过这个事务一样。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发起一个COMMIT语句,要保证事务肯定成功完成了;若发起ROLLBACK语句,则干净的回滚掉事务所有的变更。 从内部实现的角度看,InnoDB对事务过程中的数据变更总是维持了undo log,若用户想要回滚事务,能够通过Undo追溯最老版本的方式,将数据全部回滚回来。若用户需要提交事务,则将提交日志刷到磁盘。
###Consistency (一致性) 一致性指的是数据库需要总是保持一致的状态,即使实例崩溃了,也要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包括内部数据存储的准确性,数据结构(例如btree)不被破坏。InnoDB通过doublewrite buffer 和crash recovery实现了这一点:前者保证数据页的准确性,后者保证恢复时能够将所有的变更apply到数据页上。如果崩溃恢复时存在还未提交的事务,那么根据XA规则提交或者回滚事务。 最终实例总能处于一致的状态。
另外一种一致性指的是数据之间的约束不应该被事务所改变,例如外键约束。ySQL支持自动检查外键约束,或是做级联操作来保证数据完整性,但另外也提供了选项foreign_key_checks
,如果您开启了这个选项,数据间的约束和一致性就会失效。有些情况下,数据的一致性还需要用户的业务逻辑来保证。
###Isolation (隔离性) 隔离性是指多个事务不可以对相同数据同时做修改,事务查看的数据要么就是修改之前的数据,要么就是修改之后的数据。InnoDB支持四种隔离级别,如上文所述,这里不再重复。
###Durability(持久性) 当一个事务完成了,它所做的变更应该持久化到磁盘上,永不丢失。这个特性除了和数据库系统相关外,还和你的硬件条件相关。 InnoDB给出了许多选项,你可以为了追求性能而弱化持久性,也可以为了完全的持久性而弱化性能。
和大多数DBMS一样,InnoDB也遵循WAL(Write-Ahead Logging)的原则,在写数据文件前,总是保证日志已经写到了磁盘上。通过Redo日志可以恢复出所有的数据页变更。
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Redo log和数据页都做了checksum校验,防止使用损坏的数据。目前5.7版本默认支持使用CRC32的数据校验算法。
为了解决半写的问题, 即写一半数据页时实例crash,这时候数据页是损坏的。InnoDB使用double write buffer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写数据页到用户表空间之前,总是先持久化到double write buffer,这样即使没有完整写页,我们也可以从double write buffer中将其恢复出来。你可以通过innodb_doublewrite选项来开启或者关闭该特性。
InnoDB通过这种机制保证了数据和日志的准确性的。你可以将实例配置成事务提交时将redo日志fsync到磁盘(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数据文件的FLUSH策略(innodb_flush_method)修改为0_DIRECT,以此来保证强持久化。你也可以选择更弱化的配置来保证实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