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核引导过程
系列文章的第五部分。在前一部分我们看到了切换到64位模式的过程,在这一部分我们会从这里继续。我们会看到跳进内核代码的最后步骤:内核解压前的准备、重定位和直接内核解压。所以...让我们再次深入内核源码。
我们停在了跳转到64位
入口点——startup_64
的跳转之前,它在源文件 arch/x86/boot/compressed/head_64.S 里面。在之前的部分,我们已经在startup_32
里面看到了到startup_64
的跳转:
pushl $__KERNEL_CS
leal startup_64(%ebp), %eax
...
...
...
pushl %eax
...
...
...
lret
由于我们加载了新的全局描述符表
并且在其他模式有CPU的模式转换(在我们这里是64位
模式),我们可以在startup_64
的开头看到数据段的建立:
.code64
.org 0x200
ENTRY(startup_64)
xorl %eax, %eax
movl %eax, %ds
movl %eax, %es
movl %eax, %ss
movl %eax, %fs
movl %eax, %gs
除cs
之外的段寄存器在我们进入长模式
时已经重置。
下一步是计算内核编译时的位置和它被加载的位置的差:
#ifdef CONFIG_RELOCATABLE
leaq startup_32(%rip), %rbp
movl BP_kernel_alignment(%rsi), %eax
decl %eax
addq %rax, %rbp
notq %rax
andq %rax, %rbp
cmpq $LOAD_PHYSICAL_ADDR, %rbp
jge 1f
#endif
movq $LOAD_PHYSICAL_ADDR, %rbp
1:
movl BP_init_size(%rsi), %ebx
subl $_end, %ebx
addq %rbp, %rbx
rbp
包含了解压后内核的起始地址,在这段代码执行之后rbx
会包含用于解压的重定位内核代码的地址。我们已经在startup_32
看到类似的代码(你可以看之前的部分计算重定位地址),但是我们需要再做这个计算,因为引导加载器可以用64位引导协议,而startup_32
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执行。
下一步,我们可以看到栈指针的设置和标志寄存器的重置:
leaq boot_stack_end(%rbx), %rsp
pushq $0
popfq
如上所述,rbx
寄存器包含了内核解压代码的起始地址,我们把这个地址的boot_stack_entry
偏移地址相加放到表示栈顶指针的rsp
寄存器。在这一步之后,栈就是正确的。你可以在汇编源码文件 arch/x86/boot/compressed/head_64.S 的末尾找到boot_stack_end
的定义:
.bss
.balign 4
boot_heap:
.fill BOOT_HEAP_SIZE, 1, 0
boot_stack:
.fill BOOT_STACK_SIZE, 1, 0
boot_stack_end:
它在.bss
节的末尾,就在.pgtable
前面。如果你查看 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lds.S 链接脚本,你会找到.bss
和.pgtable
的定义。
由于我们设置了栈,在我们计算了解压了的内核的重定位地址后,我们可以复制压缩了的内核到以上地址。在查看细节之前,我们先看这段汇编代码:
pushq %rsi
leaq (_bss-8)(%rip), %rsi
leaq (_bss-8)(%rbx), %rdi
movq $_bss, %rcx
shrq $3, %rcx
std
rep movsq
cld
popq %rsi
首先我们把rsi
压进栈。我们需要保存rsi
的值,因为这个寄存器现在存放指向boot_params
的指针,这是包含引导相关数据的实模式结构体(你一定记得这个结构体,我们在开始设置内核的时候就填充了它)。在代码的结尾,我们会重新恢复指向boot_params
的指针到rsi
.
接下来两个leaq
指令用_bss - 8
偏移和rip
和rbx
计算有效地址并存放到rsi
和rdi
. 我们为什么要计算这些地址?实际上,压缩了的代码镜像存放在这份复制了的代码(从startup_32
到当前的代码)和解压了的代码之间。你可以通过查看链接脚本 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lds.S 验证:
. = 0;
.head.text : {
_head = . ;
HEAD_TEXT
_ehead = . ;
}
.rodata..compressed : {
*(.rodata..compressed)
}
.text : {
_text = .; /* Text */
*(.text)
*(.text.*)
_etext = . ;
}
注意.head.text
节包含了startup_32
. 你可以从之前的部分回忆起它:
__HEAD
.code32
ENTRY(startup_32)
...
...
...
.text
节包含解压代码:
.text
relocated:
...
...
...
/*
* Do the decompression, and jump to the new kernel..
*/
...
.rodata..compressed
包含了压缩了的内核镜像。所以rsi
包含_bss - 8
的绝对地址,rdi
包含_bss - 8
的重定位的相对地址。在我们把这些地址放入寄存器时,我们把_bss
的地址放到了rcx
寄存器。正如你在vmlinux.lds.S
链接脚本中看到了一样,它和设置/内核代码一起在所有节的末尾。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用movsq
指令每次8字节地从rsi
到rdi
复制代码。
注意在数据复制前有std
指令:它设置DF
标志,意味着rsi
和rdi
会递减。换句话说,我们会从后往前复制这些字节。最后,我们用cld
指令清除DF
标志,并恢复boot_params
到rsi
.
现在我们有.text
节的重定位后的地址,我们可以跳到那里:
leaq relocated(%rbx), %rax
jmp *%rax
在上一段我们看到了.text
节从relocated
标签开始。它做的第一件事是清空.bss
节:
xorl %eax, %eax
leaq _bss(%rip), %rdi
leaq _ebss(%rip), %rcx
subq %rdi, %rcx
shrq $3, %rcx
rep stosq
我们要初始化.bss
节,因为我们很快要跳转到C代码。这里我们就清空eax
,把_bss
的地址放到rdi
,把_ebss
放到rcx
,然后用rep stosq
填零。
最后,我们可以调用extract_kernel
函数:
pushq %rsi
movq %rsi, %rdi
leaq boot_heap(%rip), %rsi
leaq input_data(%rip), %rdx
movl $z_input_len, %ecx
movq %rbp, %r8
movq $z_output_len, %r9
call extract_kernel
popq %rsi
我们再一次设置rdi
为指向boot_params
结构体的指针并把它保存到栈中。同时我们设置rsi
指向用于内核解压的区域。最后一步是准备extract_kernel
的参数并调用这个解压内核的函数。extract_kernel
函数在 arch/x86/boot/compressed/misc.c 源文件定义并有六个参数:
rmode
- 指向 boot_params 结构体的指针,boot_params
被引导加载器填充或在早期内核初始化时填充heap
- 指向早期启动堆的起始地址boot_heap
的指针input_data
- 指向压缩的内核,即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bin.bz2
的指针input_len
- 压缩的内核的大小output
- 解压后内核的起始地址output_len
- 解压后内核的大小
所有参数根据 System V 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 通过寄存器传递。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现在我们可以看内核解压的过程。
就像我们在之前的段落中看到了那样,extract_kernel
函数在源文件 arch/x86/boot/compressed/misc.c 定义并有六个参数。正如我们在之前的部分看到的,这个函数从图形/控制台初始化开始。我们要再次做这件事,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从实模式开始,或者是使用了引导加载器,或者引导加载器用了32位还是64位启动协议。
在最早的初始化步骤后,我们保存空闲内存的起始和末尾地址。
free_mem_ptr = heap;
free_mem_end_ptr = heap + BOOT_HEAP_SIZE;
在这里 heap
是我们在 arch/x86/boot/compressed/head_64.S 得到的 extract_kernel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
leaq boot_heap(%rip), %rsi
如上所述,boot_heap
定义为:
boot_heap:
.fill BOOT_HEAP_SIZE, 1, 0
在这里BOOT_HEAP_SIZE
是一个展开为0x10000
(对bzip2
内核是0x400000
)的宏,代表堆的大小。
在堆指针初始化后,下一步是从 arch/x86/boot/compressed/kaslr.c 调用choose_random_location
函数。我们可以从函数名猜到,它选择内核镜像解压到的内存地址。看起来很奇怪,我们要寻找甚至是选择
内核解压的地址,但是Linux内核支持kASLR,为了安全,它允许解压内核到随机的地址。
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会考虑Linux内核的加载地址的随机化,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讨论。
现在我们回头看 misc.c. 在获得内核镜像的地址后,需要有一些检查以确保获得的随机地址是正确对齐的,并且地址没有错误:
if ((unsigned long)output & (MIN_KERNEL_ALIGN - 1))
error("Destination physical address inappropriately aligned");
if (virt_addr & (MIN_KERNEL_ALIGN - 1))
error("Destination virtual address inappropriately aligned");
if (heap > 0x3fffffffffffUL)
error("Destination address too large");
if (virt_addr + max(output_len, kernel_total_size) > KERNEL_IMAGE_SIZE)
error("Destination virtual address is beyond the kernel mapping area");
if ((unsigned long)output != LOAD_PHYSICAL_ADDR)
error("Destination address does not match LOAD_PHYSICAL_ADDR");
if (virt_addr != LOAD_PHYSICAL_ADDR)
error("Destination virtual address changed when not relocatable");
在所有这些检查后,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消息:
Decompressing Linux...
然后调用解压内核的__decompress
函数:
__decompress(input_data, input_len, NULL, NULL, output, output_len, NULL, error);
__decompress
函数的实现取决于在内核编译期间选择什么压缩算法:
#ifdef CONFIG_KERNEL_GZIP
#include "../../../../lib/decompress_inflate.c"
#endif
#ifdef CONFIG_KERNEL_BZIP2
#include "../../../../lib/decompress_bunzip2.c"
#endif
#ifdef CONFIG_KERNEL_LZMA
#include "../../../../lib/decompress_unlzma.c"
#endif
#ifdef CONFIG_KERNEL_XZ
#include "../../../../lib/decompress_unxz.c"
#endif
#ifdef CONFIG_KERNEL_LZO
#include "../../../../lib/decompress_unlzo.c"
#endif
#ifdef CONFIG_KERNEL_LZ4
#include "../../../../lib/decompress_unlz4.c"
#endif
在内核解压之后,最后两个函数是parse_elf
和handle_relocations
.这些函数的主要用途是把解压后的内核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事实上,解压过程会原地解压,我们还是要把内核移动到正确的地址。我们已经知道,内核镜像是一个ELF可执行文件,所以parse_elf
的主要目标是移动可加载的段到正确的地址。我们可以在readelf
的输出看到可加载的段:
readelf -l vmlinux
Elf file type is EXEC (Executable file)
Entry point 0x1000000
There are 5 program headers, starting at offset 64
Program Headers:
Type Offset VirtAddr PhysAddr
FileSiz MemSiz Flags Align
LOAD 0x0000000000200000 0xffffffff81000000 0x0000000001000000
0x0000000000893000 0x0000000000893000 R E 200000
LOAD 0x0000000000a93000 0xffffffff81893000 0x0000000001893000
0x000000000016d000 0x000000000016d000 RW 200000
LOAD 0x0000000000c00000 0x0000000000000000 0x0000000001a00000
0x00000000000152d8 0x00000000000152d8 RW 200000
LOAD 0x0000000000c16000 0xffffffff81a16000 0x0000000001a16000
0x0000000000138000 0x000000000029b000 RWE 200000
parse_elf
函数的目标是加载这些段到从choose_random_location
函数得到的output
地址。这个函数从检查ELF签名标志开始:
Elf64_Ehdr ehdr;
Elf64_Phdr *phdrs, *phdr;
memcpy(&ehdr, output, sizeof(ehdr));
if (ehdr.e_ident[EI_MAG0] != ELFMAG0 ||
ehdr.e_ident[EI_MAG1] != ELFMAG1 ||
ehdr.e_ident[EI_MAG2] != ELFMAG2 ||
ehdr.e_ident[EI_MAG3] != ELFMAG3) {
error("Kernel is not a valid ELF file");
return;
}
如果是无效的,它会打印一条错误消息并停机。如果我们得到一个有效的ELF
文件,我们从给定的ELF
文件遍历所有程序头,并用正确的地址复制所有可加载的段到输出缓冲区:
for (i = 0; i < ehdr.e_phnum; i++) {
phdr = &phdrs[i];
switch (phdr->p_type) {
case PT_LOAD:
#ifdef CONFIG_RELOCATABLE
dest = output;
dest += (phdr->p_paddr - LOAD_PHYSICAL_ADDR);
#else
dest = (void *)(phdr->p_paddr);
#endif
memmove(dest, output + phdr->p_offset, phdr->p_filesz);
break;
default:
break;
}
}
这就是全部的工作。
从现在开始,所有可加载的段都在正确的位置。
在parse_elf
函数之后是调用handle_relocations
函数。这个函数的实现依赖于CONFIG_X86_NEED_RELOCS
内核配置选项,如果它被启用,这个函数调整内核镜像的地址,只有在内核配置时启用了CONFIG_RANDOMIZE_BASE
配置选项才会调用。handle_relocations
函数的实现足够简单。这个函数从基准内核加载地址的值减掉LOAD_PHYSICAL_ADDR
的值,从而我们获得内核链接后要加载的地址和实际加载地址的差值。在这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内核重定位,因为我们知道内核加载的实际地址、它被链接的运行的地址和内核镜像末尾的重定位表。
在内核重定位后,我们从extract_kernel
回来,到 arch/x86/boot/compressed/head_64.S.
内核的地址在rax
寄存器,我们跳到那里:
jmp *%rax
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就在内核里!
这是关于内核引导过程的第五部分的结尾。我们不会再看到关于内核引导的文章(可能有这篇和前面的文章的更新),但是会有关于其他内核内部细节的很多文章。
下一章会描述更高级的关于内核引导过程的细节,如加载地址随机化等等。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写个评论或在 twitter 找我。
如果你发现文中描述有任何问题,请提交一个 PR 到 linux-insides-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