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dinghub/redis.conf-zh_cn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Latest commit

 

History

8 Commits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Redis - redis.conf

Redis 5.0.8 默认配置文件的翻译。个人英语水平有限,应以原文档为标准。

https://xie.infoq.cn/article/bf4d640ad438576c6e879edb8 「InfoQ 写作平台」同步更新

完结撒花~...

Redis 配置文件范例。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顺利读取配置文件,Redis 启动时要将配置文件路径作为第一个参数:

./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

INCLUDES (包含)

在这配置包含一个或多个配置文件。这个配置项适用于那些对大部分 Redis 实例有标准的配置模板,但对小部分 Redis 实例有定制化需求的场景。 包括文件可以包含其他文件,所以请明智使用。

请注意 "include" 配置不会被 admin 或者 Redis 哨兵 "CONFIG REWRITE" 命令重写。由于 Redis 总是使用最后处理的行作为配置值,所以最好将 includes 配置放在该文件的最开始以此避免配置在运行的时候被重写。

相反的你想要用 includes 配置来重写配置项,那 include 应该放在最后一行会更好。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include /path/to/other.conf

MODULES(模块)

启动时(at startup)加载模块。如果 server 加载模块失败服务器会终止(abort)。

#loadmodule /path/to/my_module.so

#loadmodule /path/to/other_moudle.so

NETWORK(网络)

如果没有使用 bind 进行配置,Redis 则默认监听所有 Server 上可以访问的网络接口的连接。如果配置了 bind 指向具体的值,Redis 则只监听配置的那些连接的网络接口。可以是一个 IP 或者紧接着多个 IP 地址。

示例:

#bind 192.167.2.34 10.0.0.1

#bind 127.0.0.1 ::1

警告:如果跑 Redis 的机器直接暴露在网络中,binding(指定,绑定)所有的网络接口有潜在的危险,且会让实例暴露给网络上的所有人。因此,我们取消注释了下面的 bind 指令,这会让 Redis 只监听 IPv4 的环回地址(意味着 Redis 只接受跑在和 Redis 实例一台机器上的客户端连接)。

如果你确认你的 Redis 实例可以接受来自所有地址的请求,把下面的指令注释掉即可。

bind 127.0.0.1

保护模式是安全防护的其中一层,保护模式的存在是为了避免暴露在网络中的 Redis 实例被不当的连接滥用(Redis instances left open on the internet are accessed and exploited)。

当保护模式打开且:

1)Redis 服务没有使用 “bind” 去绑定明确的 ip 地址集合。

2)没有配置密码。

那么,Redis 服务只接受来自 IPv4 和 IPv6 的环回地址 127.0.0.1 和 ::1并且是来自 Unix 域的套接字。

保护模式默认开启。除非你确定你的 Redis 实例在没有配置连接认证或者使用 bind 命令限制特定的 ip 连接的情况下还可以被连接。不然最好保持该模式开启。

protected-mode yes

通过特定端口进行连接,默认端口是 6379(IANA #815344)。如果端口配置成 0,Redis 就不会监听 TCP 套接字。

port 6379

TCP listen() 积压(backlog)。

在高频请求场景下的 Redis,为了避免慢的客户端连接,你需要配置较高的 backlog。提醒事项:Linux 内核会默默的将其截断成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的值,所以保证同时提高 somaxconn 和 tcp_max_syn_backlog 的值以求预期的效果。

tcp-backlog 511

Unix 套接字

自己指定特定的 Unix 套接字路径来监听可能来的连接。Redis 没有为此配置默认值,如果你也没有手动去配置指定的话,那 Redis 不会监听一个 unix 套接字。

#unixsocket /tmp/redis.sock

#unixsocketperm 700

N 秒后(0 表示此配置无效),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是空闲的,则断开连接。

timeout 0

TCP keepalive

如果配置了非零的值,使用 SO_KEEPALIVE 发送 TCP 的 ACKs 给那些可能断连的客户端。这很管用,原因有:

1)检测死掉的同伴链接(Detect dead peers)。

2)从中间网络设备的视角来看,连接持续保存。

在 Linux,配置特定的值(单位为 秒)为周期来发送 ACKs。注意事项:需要两倍的该时间来关闭连接。不同的内核中该周期取决于内核的配置。

300 秒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这也是 Redis 从 3.2.1 版本开始配置的默认值。

tcp-keepalive 300

GENERAL

Redis 运行默认不是守护进程。需要的话将该项配置成 yes。

注意事项:该配置开启后,Redis 会默认在 /var/run/redis.pid 文件中写相关信息。

daemonize no

如果你是以 upstart 或者 systemd 方式跑 Redis,Redis 可以与你的监督数(supervision tree)交互。具体的选项:

  • supervised no - 不进行监督树的交互。
  • supervised upstart - 通过将 Redis 置为 SIGSTOP 模式进行 upstart 信号通知。
  • supervised systemd - 通过将 READY=1 写入 $NOTIFY_SOCKET 进行 systemd 的信号通知。
  • supervised auto - 基于 UPSTART_JOB 或者 NOTIFY_SOCKET 环境变量来检测是 upstart 还是 systemd 方式。

注意:以上的 supervision 方法只通知 “处理准备就绪” 的信号。他们不会持续的响应你配置的 supervisor。

supervised no

如果配置指定了 pid 文件,Redis 就用该配置的 pid 文件写入,退出的时候移除对应的 pid 文件。

如果 Redis 是以非守护进程模式的运行,又没有配置指定的 pid 文件,那么不会创建 pid 文件。如果 Redis 是守护进程的模式,即使没有配置指定的 pid 文件,会默认使用 “/var/run/redis.pid”文件。

最好创建一个 pid 文件(Creating a pid file is best effort):没有创建 pid 文件不会有任何影响,Server 还是会正常运行。

pidfile /var/run/redis_6379.pid

指定 Server 的日志级别(Specify the serververbositylevel)。

有以下四种级别:

  • debug(包含许多具体信息,开发/测试 环境下很方便)
  • verbose(包含许多不常用的信息,但没有 debug 级别那么混乱)
  • notice(moderately verbose,不多不少,很适合生产环境)
  • warning(只记录重要或者非常的信息)

loglevel notice

指定 log 文件名。配置成空串的话可以强制 Redis 在标准输出记录日志。注意事项:如果你使用标准输出进行日志记录且是以 守护进程 的模式运行,日志会在 /dev/null 中。

logfile ""

想让日志记录到系统日志,设置 'syslog-enabled' 成 yes,使用 syslog 带有的其他配置选项来满足你的需求。

#syslog-enabled no

指定 syslog 的身份。

#syslog-ident redis

指定 syslog 工具(facility)。一定要是 USER 或者在 LOCAL0-LOCAL7 之间。

#syslog-facility local0

设置数据库的号码。默认的数据库号是 DB 0,你在每个连接中,通过 SELECT ,选择一个 0~databases-1 的数来配置特定的数据库号。

databases 16

Redis 会在启动的时候,如果标准输出日志是 TTY,则会在开始记录标准输出日志的时候展示一个 ASCII 字符组成的 Redis logo。也就是说,通常只在交互的会话中会展示该 logo。

always-show-logo yes

SNAPSHOTTING(快照)

在硬盘保存数据库:

#save ,如果 seconds 和 写操作都配置了,那么一旦达到了配置条件 Redis 会将 DB 保存到硬盘。

以本配置文件的默认配置举例,达到了以下条件会触发写磁盘:

900 秒内(15 分钟)且数据库中至少有一个 key 被改变。

300 秒内(5 分钟)且数据库中至少有10 个 key 被改变。

60 秒内 且数据库中只有一个 10000 个 key 被改变。

提醒:你可以通过注释以下所有的 save 配置行以取消该功能。

也可以通过添加一个带空串的 save 指令来让配置的 save 选择失效。比如:

save ""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在开启了 RDB 快照后,如果最近的一次 RDB 快照在后台生成失败的话,Redis 默认会拒绝所有的写请求。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注意到后台持久化可能出现了问题。否则用户可能一直无法注意到问题,进而可能导致灾难级别的事情发生。

如果后台存储(bgsave)能继续顺利工作,Redis 会自动的继续处理写请求。

但是,如果你已经为你的 Redis 实例和持久化配置了合适的监控手段,且希望 Redis 在非理想情况下(比如硬盘问题,权限问题等等)仍继续提供服务,可以将此项配置为 no。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想要在生成 rdb 文件的时候使用 LZF 压缩 String 对象?

将该配置保持默认为 ‘yes’ 几乎不会出现意外状况。(it's almost alwats a win)

可以将该配置设置为 “no” 来节省 CPU 开销。但是那些原本可以被压缩的 key 和 value 会让数据集更大。

rdbcompression yes

从 5.0 版本开始 RDB 文件的末尾会默认放置一个 CRC64 的校验码。

这会让文件的格式更加容易检验验证,代价是生成和加载 RDB 文件的性能会损失 10% 左右。你可以把该配置关闭以求更佳的性能。

没有开启校验码配置的 RDB 文件会将校验码设置为 0,加载该文件的程序就会跳过校验过程。

rdbchecksum yes

配置 rdb 文件的名称。

dbfilename dump.rdb

存储 rdb 文件的目录。

数据库会使用该配置放置 rdb 文件,文件的名字使用上面的 'dbfilename' 指定的文件名。

AOF 文件的存储位置也会使用这个配置项。

注意:配置一个目录而不是文件名。

dir ./

REPLICATION(复制)

主从复制。使用 replicaof 来让一个 Redis 实例复制另一个 Redis 实例。接来下是关于 Redis 复制需要了解的一些事情。

图片

1)Redis 复制时异步进行的,但是可以通过配置让 Redis 主节点拒绝写请求:配置会给定一个值,主节点至少需要和大于该值的从节点个数成功连接。

2)如果 Redis 从节点和主节点意外断连了很少的一段时间,从节点可以向主节点进行增量复制。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配置复制的备份日志文件大小(在下一部分可以看到相关的配置)

3)复制会自动进行且不需要人为介入(intervention)。在网络划分后复制会自动与主节点重连且同步数据。

#replicaof

如果主节点配置了密码(使用了 "requirepass" 配置项),从节点需要进行密码认证才能进行复制同步的过程,否则主节点会直接拒绝从节点的复制请求。

#masterauth

当复制过程与主节点失去连接,或者当复制正在进行时,复制可以有两种行为模式:

1)如果 replica-serve-stale-data 设置为 'yes'(默认设置),从节点仍可以处理客户端请求,但该从节点的数据很可能和主节点不同步,从节点的数据也可能是空数据集,如果这是与主节点进行的第一次同步。

2)如果 replica-serve-stale-data 设置成 'no',从节点会对除了 INFO,replicaOF,AUTH,PING,SHUTDOWN,REPLCONF,ROLE,CONFIG,SUBSCRIBE,UNSUBSCRIBE,PSUBSCRIBE,PUNSUBSCRIBE,PUBLISH,PUBSUB,COMMAND, POST,HOST: and LATENCY 这些命令之外的请求均返回 "SYNC with master in process"。

replica-serve-stale-data yes

可以配置从节点是否可以处理写请求。针对从节点开启写权限来存储时效低的(ephemeral)数据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写入到从节点的数据很可能随着重新同步而被删除),但是开启该配置也会导致一些问题。

从 Redis 2.6 开始从节点默认是仅可读的。

提示:可读的从节点一般不会暴露给网络中不信任的客户端。这仅是针对不正确使用实例的一层保护。从节点默认仍会响应管理层级的命令,比如 CONFIG,DEBUG 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 'rename-command' 避免那些 管理/危险 的命令,提高安全性(To a limited extent you can improve security of read only replicas using 'rename-command' to shadow all the administrative / dangerous commands)。

replica-read-only yes

同步复制策略:硬盘或者套接字。


警告:不使用硬盘的复制策略目前还在实验阶段


新建立连接和重连的副本不会根据数据情况进行恢复传输,只会进行全量复制。主节点会传输在从节点之间传输 RDB 文件。传输行为有两种方式:

1)硬盘备份:Redis 主节点创建一个子进程来向硬盘写 RDB 文件。之后由父进程持续的文件传给副本。

2)不使用硬盘:Redis 主节点建立一个进程直接向副本的网络套接字写 RDB 文件,不涉及到硬盘。

对于方式 1,在生成 RDB 文件时,多个副本会进行入队并在当前子进程完成 RDB 文件时立即为副本进行 RDB 传输。

对于方式 2,一旦传输开始,新来的副本传输请求会入队且只在当前的传输断开后才建立新的传输连接。

如果使用方式 2,主节点会等待一段时间,根据具体的配置,等待是为了可以在开始传输前可以有期望的副本同步请求到达,这样可以使用并行传输提高效率。

对于配置是比较慢的硬盘,而网络很快(带宽大)的情况下,使用方式 2 进行副本同步会更适合。

repl-diskless-sync no

如果 diskless sync 是开启的话,就需要配置一个延迟的秒数,这样可以服务更多通过 socket 传输 RDB 文件的副本。

这个配置很主要,因为一旦传输开始,就不能为新来的副本传输服务,只能入队等待下一次 RDB 传输,所以该配置一个延迟的值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副本请求到达。

延迟配置的单位是秒,默认是 5 秒。不想要该延迟的话可以配置为 0 秒,传输就会立即开始。

repl-diskless-sync-delay 5

副本会根据配置好的时间间隔(interval)想主节点发送 PING 命令。可以通过 repl_ping_replica_period 配置修改时间间隔。默认为 10 秒。

#repl-ping-replica-period 10

下面的配置会将副本进行超时处理,为了:

1)在副本的角度,在同步过程中批量进行 I/O 传输。

2)从副本s的角度,主节点超时了。

3)从主节点的角度,副本超时了。

需要重视的一点是确保该选项的配置比 repl-ping-replica-period 配置的值更高,否则每次主从之间的网络比较拥挤时就容易被判定为超时。

#repl-timeout 60

同步过后在副本套接字上关闭 TCP_NODELAY?

如果你选择了 'yes' ,Redis 会使用很小的 TCP 包,占用很低的带宽来想副本发送数据。但是这么做到达副本的数据会有一些延迟,使用默认的配置值且是 Linux 内核该延迟最多可能 40 毫秒。

如果你选择 'no',副本的数据延迟会更低但是占用的带宽会更多一些。

我们默认会为了低延迟进行优化,但是在比较拥挤网络情况下或者是主节点和副本之间的网络情况比较复杂,比如中间有很多路由跳转的情况下,把选项设置为 'yes' 应该会比较适合。

repl-disable-tcp-nodelay no

配置副本的缓冲区(backlog)大小。该缓冲区用来在副本断开连接后暂存副本数据。这样做的因为但副本重新连接后,不一定要重新进行全量复制,很多时候增量复制同步(仅同步断连期间副本可能丢失的数据)完全足够了。

配置的缓冲区越大,副本可以承受的断连时间可以更长。

至少有一个副本连接时缓冲区才会进行分配。

#repl-backlog-size 1mb

主节点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副本连接,上面提到的缓冲区会被释放。你可以通过配置一个指定的时间来释放缓冲区,如果主节点在这个时间内还没有与新的副本建立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副本不会因为超时释放缓冲区,因为副本可能会被晋升(promot)为主节点,需要保持对其他副本进行增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他们总是积累缓冲区。

配置为 0 意味着不释放缓冲区。

#repl-backlog-ttl 3600

副本的优先级是一个整型树字,可以由 Redis 的 INFO 命令显示。优先级的作用在于当主节点无法提供服务后,Redis 哨兵会使用到优先级进行选举副本,晋升为主节点。

值越低,代表该副本晋升成为主节点的优先级越高,比如说有三个副本,优先级的值分别为 10,100,25,Redis 哨兵会选择最低的那个,即优先级配置为10的那个。

但是,一个特殊的配置值 '0',意味着该副本不可能充当主节点的角色,故优先级配置为 0 的副本永远不会被 Redis 哨兵选择晋升。

默认的优先级配置时 100.

replica-priority 100

主节点可以根据目前连接的延迟小于 M 秒的副本数量,选择是否拒绝写请求。

数量 N 的副本需要是 "online" 的状态。

延迟的秒数(The lag(落后) in seconds) M ,计算方式是根据上一次副本发送 ping 命令到主节点的时间计算。通常每秒都会发送 ping 命令。

这个选项不保证 N 个副本会接受写请求,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副本可用,则会限制那些丢失写请求的暴露窗口至特定的秒数(This option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N replicas will accept the write, but will limit the window of exposure for lost writes in case not enough replicas are available, to the specified number of seconds.)

比如要求至少有三个延迟小等于 10 秒的副本,你可以这么配置:

#min-replicas-to-write 3

#min-replicas-max-lag 10

配置设置为 0 会关闭该功能。

默认的 min-replicas-to-write 被设置为 0(功能关闭),min-replicas-max-lag 设置为 10.

主节点应该有多种方式来列举出依附与它的副本的信息(ip 和 port)。比如 "INFO replication" 就可以提供这些信息,它也会被其他的功能使用,比如 Redis 哨兵就会使用该命令列举副本实例。还有一种方式是在主节点运行 "ROLE" 命令来获取这些信息。

副本获取监听的 IP 和 地址分别通过以下的方式:

  • IP:IP 地址在副本和主节点建立的 socket 连接中自动被检测到。
  • Port:端口信息会在副本进行复制的 TCP 握手中交流传递,端口也是副本用来监听连接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使用了端口转发或者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实际连接到副本很可能通过的是不同的 IP 和 端口对。下面的两个配置选项用来让副本上报特定的 IP 和 端口 集合给它连接的主节点,之后主节点使用 "INFO" 或者 "ROLE" 命令都可以输出这些上报的值。

如果你只想上报 ip 或 端口其中一个,就没有必要两个都使用。

#replica-announce-ip 5.5.5.5

#replica-announce-port 1234

SECURITY(安全)

要求客户端先使用命令 AUTH 进行认证,才能处理其他命令。 在一个可不信的环境,也就是说你不想所有知道该主机的客户端都可以与之建立连接的情况下很有用。

该配置为了向后的兼容器应该保持被注释不使用,因为大多数的使用者不需要认证(e.g. 他们只是在自己的机器上跑实例)

警告:因为 Redis 的响应速率很快,所以恶意攻击者可能在每秒中发送 150k 数据量的密码尝试解密。这意味着你设置的密码强度要足够大,否则很容易被破解。

#requirepass foobared

命名的重命名。

可以在共享的环境中重命名那些比较危险的命令。比如把 CONFIG 命令重命名成一个不好猜的名字,这样内部的功能还可以使用,且可以避免大部分的客户端使用。

例如:rename-command CONFIG b840fc02d524045429941cc15f59e41cb7be6c52

甚至可以将命名重命名成一个空串,使其失效。

#rename-command CONFIG ""

请注意修改命令名称的行为会记录在 AOF 文件中或传输到副本可能会导致意外情况。

CLIENTS(客户端)

设置可以同时连接客户端的最大数量。默认该项设置为 10000 个客户端,但是如果 Redis server 不能配置过程文件来限制最大的同时连接数,那么实际的最大连接数会变成当前文件配置的数组再减去 32(因为 Redis 内部需要维护一部分文件描述符)

一旦达到该限制数 Redis 会拒绝所有的新连接并返回错误信息 '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

#maxclients 10000

MEMEORY MANAGEMENT(内存管理)

设置限定的最大内存使用。

但内存使用达到限制 Redis 会根据配置的淘汰策略(见 maxmemory-policy)移除键值对。

如果根据淘汰策略,Redis 不能移除键值对,Redis 会拒绝那些申请更大内存的命令,比如 SET,LPUSH 等等,但是仍可以处理读请求,比如 GET 等。

该选项对那些使用 Redis 进行 LRU,LFU 缓存系统或者硬性限制内存很友好(使用 'noeviction' 策略)。

警告:如果你为实例配置了 maxmemory,且该实例配置了子节点,那么已使用内存的大小就需要加上为副本配置的输出缓冲区的大小。这样因为 网络问题/重新同步 不会一直触发键的淘汰行为。相反的,副本缓冲区中充满了对键的删除或淘汰的情况可能触发更多 key 被淘汰,以此类推直到库完全被清空。

WARNING: If you have replicas attached to an instance with maxmemory on, the size of the output buffers needed to feed the replicas are subtracted from the used memory count, so that network problems / resyncs will not trigger a loop where keys are evicted, and in turn the output buffer of replicas is full with DELs of keys evicted triggering the deletion of more keys, and so forth until the database is completely emptied.

简单说就是,如果你为实例配置了副本,那么建议你设置一个较低的 maxmemory 值,这样系统中就有更多的内存空间留给 副本缓冲区(如果淘汰策略是 'noeviction' 那上面说的就没有必要)。

#maxmemory

MAXMEMORY POLICY:在内存使用达到 maxmemory 后,Redis 如何选择 键值对 进行淘汰。有以下几种:

  • volatile-lru,使用 LRU 算法,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 key 中选择。
  • allkeys-lru,使用 LRU 算法,在所有的 key 中选择。
  • volatile-lfu,使用 LFU 算法,在设置了过期时间 key 中选择。
  • allkeys-lfu,使用 LFU 算法,在所有的 key 中选择。
  • volatile-random,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 key 中随机选择。
  • allkeys-random,在所有 key 中随机选择。
  • volatile-ttl,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 key 中,选择过期时间最近的 key。
  • noeviction,不淘汰 key ,对任何写操作(使用额外内存)返回错误。

LRU 代表最近最少未使用。

LFU 代码最近最不常使用。

LRU,LFU 和 volatile-ttl 均由近似的随机算法实现。

提示:不管采用了以上的哪种策略,对于新的写请求,如果没有合适的 key 可以淘汰,Redis 均会响应一个 error。

比如如下的写命令:

set setnx setex append incr decr rpush lpush rpushx lpushx linsert lset rpoplpush sadd

sinter sinterstore sunion sunionstore sdiff sdiffstore zadd zincrby zunionstore zinterstore hset hsetnx hmset hincrby incrby decrby getset mset msetnx exec sort。

默认策略是:

#maxmemory-policy noeviction

LRU,LFU 以及最小 TTL 的实现都不是精确的而是比较粗略的近似算法(为了节省内存),为了速度或者精确度,你可以进行相应的配置。默认 Redis 会检查 5 个 key,在其中选择最近最少使用的,你也可以直接在下面的配置项中配置 Redis 选择的样本数量。

默认配置的值是 5,已经可以有一个很完美的结果。10 的话可能会让选择策略更像真正意义上的 LRU 算法,但是需要更多 CPU 资源。3 的话会更快,但是不够精确。

#maxmemory-samples 5

从 Redis 5.0 之后,副本默认会忽略为其配置的 maxmemory 选项(除非因为故障转移(failover)或者选择将其晋升为主节点)。也就是说 key 的淘汰只会由主节点执行,副本对应的是主节点发送对应的删除命令给副本作为 key 的淘汰方式。

这个行为模式保证了主副节点的一致性(这通常也是你需要的),但是如果你的副本是可写的或者你想要你的副本有不同的内存配置,而且你也很确认到达副本的写操作能保证幂等性(idempotenet),那你可以修改这个默认值(但是最好保证你理解了这么做的原因)。

提示:因为副本默认没有 maxmemory 和淘汰策略,副本实际的内存占用可能比 maxmemeory 配置的值大(可能因为副本缓冲区,或者某些数据结构占用了额外的内存等等原因)。所以确保对副本有合适的监控手段,保证在主节点达到配置的 maxmemory 设置之前,副本有足够的内存保证不会出现真正的 out-of-memory 条件。

#replica-ignore-maxmemory yes

LAZY FREEING(懒释放)

Redis 有两个可以删除 key 的原语(primitive)。其中一种是调用 DEL ,阻塞地删除对象。也就是说 Redis Server 需要通过同步的方式确认回收了所有和刚才删除的 key 相关的内存后,才能处理接下来的命令。如果要删除的 key 很小,执行 DEL 命令的时间也很短,和其他时间复杂度为 O(1) 或 O(log_N) 的命令差不多。但是,如果要删除的 key 涉及到一个存储着百万级别元素的集合,Redis server 就可能因此阻塞一段时间(甚至到秒的级别)。

由于同步的处理方式可能带来的问题,Redis 提供了非阻塞的删除原语比如 UNLINK 以及异步的选项比如 FLUSHALL 和 FLUSHDB 命名,为的就是在后台回收内存。这些命名会在固定时间执行(in constant time)。另外的线程会在后台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释放这些对象。

DEL,UNLINK 和带有 ASYNC 选项的 FLUSHALL 和 FLUSHDB 命名都可以由用户控制。这取决于应用层面是否理解且合适的使用相应的命令来达到目的。但是还是有一些情况要注意,Redis 有时会因为其他操作的副作用导致触发 key 的删除或者刷新整个数据库。特别是在用户调用了对象删除的以下场景:

  1. 在淘汰策略下,因为配置了 maxmemory 和 maxmemory policy,为了在不超过配置的内存限制下腾出空间给新来的数据。
  2. 因为过期时间的配置:当一个 key 配置了 expire 时间且时间到了,那它必须从内存中移除。
  3. 命名在已经存在的 key 上进行数据的存储操作的副作用。比如 RENAME 命名在替换的时候需要删除原本的 key 的内容。类似的带有 STORE 选项的 SUNIONSTORE 或者 SORT 命名可能会删除已存在的 key。SET 命令本身为了用新的值替换,会将要操作的 key 的旧值先删除掉。
  4. 在 REPLICATION 期间,当副本执行了全量同步复制,副本的整个数据库会被清空,然后加载传输来的 RDB 文件。

上面的场景在默认情况下都是以阻塞的方式删除对象,比如调用 DEL 的时候。你在本配置项中为每个场景进行配置,这样就可以像 UNLINK 被调用时以非阻塞的方式释放内存。

lazyfree-lazy-eviction no

lazyfree-lazy-expire no

lazyfree-lazy-server-del no

lazyfree-lazy-flush no

APPEND ONLY MODE(附加模式)

Redis 默认使用异步方式转储文件到硬盘。这种模式在很多应用场景下都很适用,但是在 Redis 处理出现问题或者设备断电的意外期间可能丢失相应的写操作(取决于 save 配置的时间点)。

AOF 文件是 Redis 提供的另外一种提供更好的持久性的持久化模式。例如如果使用默认的数据传输策略(根据之后提供的配置)Redis 在发生意外情况下比如设备断电,或者 Redis 本身的进程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情况下(操作系统正常运行),Redis 可以仅仅丢失 1 秒钟的写操作。

AOF 和 RDB 的持久化策略可以同时启用。如果打开了 AOF,Redis 启动时会加载 AOF,因为 AOF 的持久化表现更好。

点击http://redis.io/topics/persistence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

appendonly on

AOF 的文件名(默认:"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函数 fsync() 会告诉操作系统立即把数据写到磁盘上而不是等输出缓冲区有更多的数据时才进行。有些 OS 会马上把数据刷到硬盘,有些 OS 只保证尽快进行刷盘操作。

Redis 支持三种模式:

no:不 fsync,让操作系统来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刷盘。最不会影响 Server 响应。

always:每写入 aof 文件就进行 fsync。影响 Server 响应,但是数据更安全。

everysec:每秒进行 fsync。最稳健的形式。

默认的模式是 everysec,在响应速度和数据安全方面最稳妥的选择。以上三种模式的选择都取决你对应用的理解,选择 no ,让 OS 选择写入时机,这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但是如果你的业务可以忍受一些数据的丢失,其实你可以考虑使用默认的持久化策略 - RDB)。又或者使用 always,可以会让响应变慢一些但是数据的安全性会更高。

更多的相关知识戳下面的文章链接:

http://antirez.com/post/redis-persistence-demystified.html

如果你不确定选哪种的话,那就用 "everysec" 吧。

#appendfsync always

appendfsync everysec

#appendfsync no

当 AOF fsync 策略是 always 或者 everysec,会启动一个后台进程(后台进行保存或者 AOF 文件的后台重写),该进程会在磁盘上频繁的 I/O,在一些 Linux 配置下 Redis 的 fsync() 调用可能会阻塞太久。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优化策略,极端情况下在不同线程进行的 fsync 可能阻塞同步的 write(2) 调用。

为了减缓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在主线程调用 BGSAVE 或者 BGREWRITEAOF 命名避免 fsync() 在主线程上调用。

这意味着但其他的子节点在保存的时候,Redis 的持久化就和 "appendfsync none" 策略一样。这意味着在实际中的最糟糕的场景下(在默认的 Linux 配置下)有可能丢失超过 30s 时间粒度的 log。

如果你的应用不能忍受延迟问题,将下面的选项配置为 "yes"。否则保持为 "no",这样才持久化的角度上是最安全的选择。

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

自动重写 aof 文件。

Redis 支持调用 BGREWRITEAOF 命名,并在 AOF 文件达到特定的百分比的时候自动重写 AOF 文件。

一般是这么工作的:Redis 会记录最近一次重写后的 AOF 文件大小(如果启动后没有重写过,则记录启动时的 AOF 文件大小)。

基础的文件大小和当前的文件大小进行比较。如果当前的大小比配置的百分比大,则触发重写操作。同时也应该配置一个触发重写的最小文件大小,这么做可以避免当 AOF 文件达到了配置的百分比,但是 AOF 文件还是很小的情况触发重写操作。

配置百分比为 0 意味着关闭自动重写 AOF 的特性。

auto-aof-rewtire-percentage 100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当 AOF 文件的数据加载到内存的时候,AOF 文件可能在 Redis 启动的时候在末尾被截断。这可能在跑 Redis 进程的系统崩溃的情况下出现,特别是当一个 ext4 文件系统挂载的时候没有使用 data=ordered 选项(但是,在 Redis 进程自己崩溃或者中止,但是操作系统还正常运行时,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当 Redis 发现 AOF 在末尾被截断的时候,Redis 可以主动退出进程或者尽可能的加载更多的数据(目前的默认行为)并正常启动。下面的配置可以控制这一行为。

如果 aof-load-truncated 设置成 yes,Redis 加载被截断的 AOF 文件,启动,并将相关的信息写到 log 中通知用户有这一现象发生。如果设置成 no,Redis 错误充电并拒绝启动。当该配置设置为 no 的时候,就要求用户在重启服务前使用 "redis-check-aof" 来修复 AOF 文件。

注意:如果 AOF 文件的中间位置出现了问题,Redis 仍会错误退出。这个配置选项只在 Redis 想从 AOF 文件中读取更多数据但是实在没有新的可以读取的情况下才有作用。

aof-load-truncated yes

当重写 AOF 文件的时候,Redis 也可以在 AOF 文件中 preamble 应用 RDB 文件来更快的重写和恢复。当该配置选项开启,AOF 文件的重写组成由这两部分组成:

[RDB file][AOF tail]

Redis 加载 AOF 文件的时候发现 AOF 文件里由 "REDIS" 字符串打头,Redis 就会加载预先的 RDB 文件,接着在尾部加载 AOF 文件。

aof-use-rdb-preamble yes

LUA SCRIPTING(LUA 脚本)

Lua 脚本的最大限制执行时间(单位:毫秒)

如果 Lua 执行时间达到了最大时间限制,Redis 会记录该脚本的执行时间达到了限制且还未结束,并会对那些查询响应错误。

当一个脚本运行了太久触及了配置的最大执行时间,那么只有 SCRIPT KILL 和 SHUTDOWN NOSVAE 命名可以使用。第一个命令可以用来停止还没有调用写命名的脚本。而当你的脚本已经运行了写命令但是你又不想要等待脚本自己主动断开连接,那么第二个命令就是你唯一可以用来停止服务的命令。

将该配置设置为 0 或者负值,则无最长执行时间的限制且没有相关的报警。

lua-time-limit 5000

REDIS CLUSTER(Redis 集群)

一般的 Redis 实例不能成为 Redis 集群的一部分;只有作为集群启动的节点才可以。如果想要将 Redis 实例用作集群节点只需要把下面的配置取消掉注释即可:

#cluster-enable yes

每个集群节点都有一个集群配置文件。这个文件不倾向于去手动编辑。它由 Redis 节点创建和更新。每个 Redis 集群节点要求有不同的集群配置文件。需要确保跑在同一个系统的实例没有重叠的集群配置文件名。

#cluster-config-file nodes-6379.conf

集群节点的超时时间配置(单位:毫秒)应该不超过被视为连接失败的时间。

大部分的内部时间限制配置一般是集群节点超时时间的倍数。

#cluster-node-time 15000

如果主节点故障,如果副本的数据太旧,应该避免使用该副本进行故障转移。

对于副本的 “数据新旧” 并没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方式,但是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的两个特点:

  1. 如果有多个副本可以进行故障转移,它们之间会互相交换信息,然后给那些从主节点复制更多数据的副本更高的优先级。副本之间通过复制的程度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它们的排名,以一定比较的时延开始故障转移(and apply to the start of the failover a delay proportional to their rank)。
  2. 每个副本都会计算自己最近一次和主节点进行通信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由最近的一次 ping 或者接受到命令的时间(如果主节点还处于 "connected" 状态),又或者是自从上一次和主节点断开连接的时间(如果复制的连接已经断开)。如果上一次的通信时间太早了,那该副本完全没有进行故障转移的资格。

第 2 点可以由用户来调整。但是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如果副本自从上次和主节点通信以来,超过了下面这个公式的时候后,这个副本无论如何都不能被选来进行故障转移:

(node-timeout * replica-validity-factor) + repl-ping-replica-period

比如,node-timeout 为 30s,replica-validity-factor 为 10s,假设 repl - ping - replica - period 为默认值 10s,那么副本如果超过 310s 还没有和主节点通上信,那么该副本不会被选择为故障转移的对象。

replica-validity-factor 值比较大的话,副本的数据延迟就会比较高。如果太小的话,cluster 就可以无法选举合适的进行故障转移。

为了更好的可用性,可以把 replica - validity - factor 的值设置为 0,也就是说,不管副本上次和主节点进行通信的时间过了多久,副本都有机会尝试进行故障转移。(但是他们总会尝试按照偏移量的排名应用延迟)(However they'll always try to apply a delay proportional to their offset rank)

Zero is the only value able to guarantee that when all the partitions heal the cluster will always be able to continue.

#cluster-replica-validity - factor 10

副本集群可以向孤独的主节点转移,孤独的意思就是该主节点没有依附的副本可用。这样可以提升集群抵抗风险的能力,毕竟如果孤独主节点异常后可能没有可用的副本可选。

副本集群向孤独主节点进行迁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主节点至少还有给定数量的副本仍为其服务。这个数量值一般称为 "migration barrier"。比如该值配置为 1,说明副本迁移的条件是该主节点至少还有 1 个副本为其工作,以此类推。这一般也反映了你想要为主节点配置的集群的副本数量。

该配置项默认值是 1(副本迁移只在目标主节点至少还有一个副本为其工作的条件下才会进行)。想要禁止迁移的话只要把该项的值设置的大一点即可。也可以设置为 0 值,但是最好是在测试环境下使用,生产环境下是危险的配置。

#cluster-migration-barrier 1

默认情况下,如果 Redis 集群节点检测到至少有一个哈希槽没有覆盖到(没有可用的节点来服务它),集群节点会停止接受查询。这样子的话,如果集群部分瘫痪(比如一个范围内的哈希槽没有被覆盖),最终整个集群都会停止服务。当所有的槽都被覆盖后,集群会自动恢复服务。

但有时候你又想在集群部分瘫痪的情况下,让那些还在工作且正常进行覆盖的节点继续接受查询。那么只要把配置选项设置为 no 即可。

#cluster-require-full-coverage yes

把该配置设置为 yes 的话,主节点发生故障期间副本无法进行自动转移。但主节点仍然可以进行手动故障转移。

这个配置项在多场景中可以发挥作用,特别...

#cluster-replica-no-failover no

通过阅读官方的在线文档来确保正确地配置你的 cluster 吧。

CLUSTER DOCKER/NAT support

在某些部署情况中,Redis 集群节点可能会出现地址发现失败,原因是地址是 NAT-ted 或者端口转发(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 Docker 或者其他容器)。

为了让 Redis 集群在这种环境下正常工作,就需要个静态的配置文件来让集群节点知晓他们的公共地址。下面两个选项就有这个作用:

  • cluster-announce-ip
  • cluster-announce-port
  • cluster-announce-bus-port

SLOW LOG(慢日志)

Redis 的慢日志用来记录那些执行了超过特定时间的查询行为。这里的执行时间不包括 I/O 操作,比如和客户端的通信,发送回复的时间等等。而应该只是执行了这个命令本身需要的时间(就是说执行这个命令期间,线程会阻塞且不会同时响应其他的请求)。

慢日志有两个属性可以配置:一个用来告诉 Redis 执行时间的定义,什么样的执行时间才要被记录。另一个用来配置慢日志的长度。记录一个新的命令,队列中的最旧的命令会被移除。

下面配置的时间单位是微秒,所以 1000000 相当于 1 秒。注意如果配置的是负值,慢日志则不起作用。如果是 0 的话,慢日志则会记录每个命令。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长度的配置没有任何限制。但是主要内存的消耗。你可以使用慢日志的 SLOWLOG RESET 来回收内存。

slowlog-max-len 128

LATENCY MONITOR(延迟监控)

Redis 的延迟监控系统会在 Redis 运行期间以不同的操作对象为样本,收集和 Redis 实例相关的延迟行为。

用户可以通过 LETENCY 命令,打印相关的图形信息和获取相关的报告。

延迟监控系统只会收集那些执行时间超过了我们通过 latency-monitor-threshold 配置的值的操作。当 latency-monitor-threshold 的值设置为 0 的时候,延迟监控系统就会关闭。

默认情况下延迟监控是关闭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可能没有延迟相关的问题,而且收集数据对性能表现是有影响的,虽然影响很小,但是在系统高负载运行情况下还是不能忽视的。延迟监控系统可以在运行期间使用 "CONFIG SET latency-monitor-threshold " 开启。

#latency-monitor-threshold 0

EVENT NOTIFICATION(事件通知)

Redis 可以将键空间中的事件通知到 发布/订阅 客户端。这一特性在http://redis.io/topics/notifications有详细的文档记录。

如果实例上的键空间时间通知开启的话,这时候客户端对存储在 Database 0 的 “foo” 键执行 DEL 操作,那么会有两条信息通过 发布/订阅 被公布:

  • PUBLISH keyspace@0:foo del
  • PUBLISH keyevent@0:del foo

也可以在一组 classes 中选择 Redis 会通知的事件。每个 class 通过一个字符定义:

  • K     Keyspace events, published with keyspace@ prefix.
  • E     Keyevent events, published with keyevent@ prefix.
  • g     Generic commands (non-type specific) like DEL, EXPIRE, RENAME, ...
  • $     String commands
  • l     List commands
  • s     Set commands
  • h     Hash commands
  • z     Sorted set commands
  • x     Expired events (events generated every time a key expires)
  • e     Evicted events (events generated when a key is evicted for maxmemory)
  • A     Alias for g$lshzxe, so that the "AKE" string means all the events.

"notify-keyspace-events" 的参数采用一个由 0 个或者多个字符的字符串。空串意味着关闭通知事件。

比如:开启 list 和 generic 事件,从事件名称的角度,可以使用:notify-keyspace-events Elg

比如:为了获得订阅了 keyevnet@0:expired 的过期键的流,使用:notify-keyspace-evnets Ex

默认所有的通知事件都是关闭的因为大多数的用户不需要这个功能且这个功能需要额外的开销(has some overhead)。注意:如果你没有配置至少一个 K 或者 E,没有事件会被传递。

notify-keyspace-events ""

ADVANCED CONFIG(高级配置)

哈希(数据类型)如果保存的 entry 很少的话,其底层的数据结构会采用更加节省内存的方式存储。最大的 entry 不应该超过给定的阈值。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项配置阈值。

hash-max-ziplist-entries 512

hash-max-ziplist-value 64

Lists(数据类型)底层也采用特殊的编码来节省空间。

每个 list 节点内部的 entry 数目可以通过固定的最大大小和最大元素数量来指定。

比如一个固定的最大大小,使用 -5 到 -1,说明:

  • -5:最大大小:64kb,对正常的工作量来说不推荐
  • -4:最大大小:32kb,不推荐
  • -3:最大大小:16kb,可能不太推荐
  • -2:最大大小:8kb,推荐
  • -1:最大大小:4kb,推荐

正数值代表每个 list 节点可以存储的元素数量。

各方面表现最好的选择一般是 -2(8kb 大小)或者 -1(4kb 大小),当然如果你的应用场景比较特殊的话,你可以自己进行调整。

list-max-ziplist-size -2

Lists 也可以压缩。

压缩程度的值是指从 ziplist 节点的一侧到 list 的另一侧之间进行压缩。为了保持 list 的 push/pop 命令可以快速的执行,list 的头结点和尾节点总是不会被压缩。具体的设置如下:

  • 0:不进行任何的压缩操作
  • 1:depth 1 指的是排除了头尾的一个节点长度,其余的进行压缩。比如 [head]->node1->[tail],除了头尾节点,node1 会被压缩。
  • 2: [head]->node1->node2->node3->node4->[tail],2 意味着 head + node1,tail + node4 不会被压缩。之间的节点会被压缩。
  • 以此类推...

list-compress-depth 0

Sets 只在一种情况下会进行特殊编码:当该 set 仅仅由 strings 组成,且恰好是在基数为 10 的 64 位有符号整数范围内的整数。

此项配置限制了 sets 进行特殊编码策略的最大 set 大小。

set-max-intset-entries 512

和 hashes,lists 类似,sorted set 也有特殊的节省空间的编码策略。这个编码策略只在 sorted set 的长度和元素低于下面的限制才会生效:

zset-max-ziplist-entries 128

zset-max-ziplist-value 64

HyperLogLog 稀疏代表字节的限制配置。该限制包括了 16 个字节的首部。如果 HyperLogLog 使用稀疏代表的字节超过了该配置的限制,就会转换成密集的表示形式。

该值超过了 16000 就起不到作用了。因为到达了该限制时使用密集的表示形式在内存上会更高效。

建议配置的值大约在 3000 左右,这个值在使用高效的空间编码同时,还不会让在稀疏编码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 O(N) 的 PFADD 命令性能下降的太厉害。如果你的 CPU 完全够用,比较关心空间的话,且数据集合大部分是由基数在 0 ~ 15000 范围内组成的 HyperLogLog 组成,该配置值可以提高至约 10000。

hll-sparse-max-bytes 3000

Streams 集节点的最大 大小 / 个数。 stream 这一数据结构大概是一个带有多个节点,节点中包含了多个项的一棵树。这个配置可以决定每个节点最大的大小,以及当增加了新的 stream 条目,在旧节点向新节点转换之前可以包含的最大的项数量。其中的任何一项设置成 0 就可以取消对应的限制。所以如果你只想要其中的一项就把另一个项设置为 0 即可。

stream-node-max-bytes 4096

stream-node-max-entries 100

Active rehash 会使用 CPU 时间 100 毫秒中的 1 个毫秒来 rehash Redis 的主哈希表(该哈希表是用 key 来定位 value 的位置)。Redis 的这个哈希表实现使用了 lazy-rehash:对该哈希表的操作越多,哈希表的 rehash 步骤进行的越多。如果你的 Redis 实例很空闲,rehash 就不会完成且哈希表可能占用更多的内存空间。

默认的话 active rehash 会使用 1 秒中的 10 毫秒来 rehash 哈希表,且在可以的时候释放内存空间。

如果你不确定该不该用的话(可以进行如下参考):

对于延迟的要求很高,比如 Redis 对查询的延迟有 2 毫秒的延迟都无法忍受的话,使用 "no" 选项。

对延迟的要求不高,在希望在可以的时候尽快(assp,as soon as possible)释放内存空间,使用 "yes"。

activerehashing yes

客户端输出缓冲区限制可以在客户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及时从服务端读取数据时(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一个 发布/订阅 的客户端的消费速度匹配不上发布端的生产速度),用来强制客户端断开链接。

因为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客户端,这个限制也有三种:

  • normal,正常的客户端包括了 MONITOR 客户端。
  • replica,副本客户端。
  • pubsub,那些至少订阅了 pubsub 频道或者模式的客户端。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的语法如下: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客户端输出缓冲区一达到 hard limit 或者达到了 soft limit 且持续了 soft seconds ,客户端会立即断开连接。

比如说一个实例配置的 hard limit 是 32 megebytes,soft limit 是 16 megabytes / 10 seconds,客户端会因为输出缓冲区到达了 32 megebytes 或者超过了 16 megabytes 且持续 10 秒 时被断连。

默认的 normal 客户端没有这种限制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请求的话一般不会收到数据,如果这种客户端发送了一个请求,其实也只有异步客户端可能会出现发出请求的待接收数据超出了客户端的接收能力。

pubsub 和 replica 客户端是有默认限制的,因为订阅端和副本端接收数据通过另一方推送决定的。

hard 和 soft limit 都可以通过设置为 0 来取消。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normal 0 0 0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replica 256mb 64mb 60

client-outputbuffer-limit norma 32mb 8mb 60

客户端用来累计新命令的查询缓冲区(Client query buffers accumulate new commands)。他们默认被限制成一个固定的值来避免比如不进行同步的协议(很可能是客户端的 bug)导致在查询缓冲区未绑定的内存占用。如果你有比如巨大的 multi/exec 请求这种特殊的需求,你也可以关系这项配置。

client-query-buffer-limit 1gb

在 Redis 协议中,块请求,即单个请求的元素,通常限制在 512 mb。你也可以在这里改变这个配置。

proto-max-bulk-len 512 mb

Redis 的内部调用用来执行很多后台任务,比如关闭超时的客户端连接,清除(purging)一直没有被访问的过期键值对,等等等等。

每个任务调用不一定都是在一个频率,Redis 会通过配置的 "hz" 值来检测需要执行的任务。

默认的 "hz" 设置为 10。提高这个值的话 Redis 在空闲时会占用更多 CPU,但是同时也会让 Redis 对于处理上面提到的那些任务更加快速和精确。

"hz" 可以配置的范围在 1 到 500。但是超过 100 就已经不是一个好选择了。大部分的用户应该用默认值就足够了,如果严格要求低延迟的话可以把这个值提到 100。

hz 10

通常来说,对于数量会改变的客户端连接来说,HZ 值可以根据这个进行成比例的改变是很有效的。例如,这有助于避免每次后台的任务调用处理过多客户端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延迟飙升。

由于 Redis 提供的默认值设定为 10,比较保守。为此 Redis 也默认开启了可以暂时提高 HZ 的值以应对过多客户端连接的情况。

默认 HZ 动态配置是开启的,该动态值以配置的静态值为基准,在客户端连接数多的时候,HZ 值可以上升到基准值的数倍。这样的好处是空闲的实例占用更少的 CPU 同时繁忙的实例响应速度会更好。

dynamic-hz yes

当子节点重写 AOF 文件时,同时这个配置开启的话,AOF 文件每生成 32 MB 就会进行一次同步。这样做的好处是文件可以分步写到磁盘且避免了阻塞导致的高延迟。

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 yes

Redis 存储 RDB 文件时,同时这个配置开启的话,RDB 文件每生成 32 MB 就会进行一次同步。这样做的好处是文件可以分步写到磁盘且避免了阻塞导致的高延迟。

rdb-save-incremental-fsync yes

Redis 的 LFU 淘汰策略(看 maxmemroy setting 那一部分)可以进行调整。但是最好的情况还是保持默认的配置。最好对这些配置的影响有深刻的理解,且明白 LFU 对 key 的影响(可以通过 OBJECT FREQ 命令了解),再进行 LFU 策略的调整。

Redis 的 LFU 实现有两个小配置可以调整:the counter logarithm factor and the counter decay time。在该这两个配置前一定要有充分的理解。

LFU 计数器每个 key 最少 8 个比特,最大可以到 255 比特。Redis 使用对数的形式进行概率性的增长。对一个旧的计数器值,当这个 key 被访问后,计数器增长方式如下:

  1. 先给一个 0 到 1 的随机值 R。
  2. 在通过 1/(old_value*lfu_log_factor+1) 算出一个概率值 P。
  3. 如果 R < P,计数器的值才会进行增长。

lfu_log_factor 的默认值为 10。下面这个表展示了不同的 lfu_log_factor 值以及 key 访问频率对应的计数器变化的频率:

图片

注意 1:上面的表可以通过以下的命令获取:

redis-benchmark -n 1000000 incr foo

redis-cli object freq foo

注意 2:为了给新的 key 计算命中数的机会,计数器的值会初始化为 5 。

计数器的衰减时间(单位:分钟),必须足够让 key counter 变为一半(值小等 10 的话,则递减)。

默认的 lfu-decay-time 值是 1。配置为 0 意味着每次扫描到的话都会衰减 计数器。

#lfu-log-factor 10

#lfu-decay-time 1

ACTIVE DEFRAGMENTATION(碎片整理)

**警告:以下的特性都是实验性的。**但这些配置在生产环境中由多名工程师进行过多次的压力测试。

什么是碎片整理?

活动碎片整理可以让 Redis 在分配和回收内存后,整理聚合随之产生的内存碎片,以此来进行内存回收。

每个分配器(幸运的是用 Jemalloc 会产生的更少)工作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碎片。通常 Server 需要通过重启减少碎片,或者至少要通过冲刷所有数据并重新生成来减少碎片。我们得感谢 Oran Agra 从 Redis 4.0 开始实现的可以在 Server 运行时进行上面描述的操作来减少碎片。

当产生的碎片超过了某个程度后(可以看下面的配置项了解),Redis 就会利用 Jemalloc 提供的特性开始在一个连接的内存区域创建值的副本,同时会释放有了副本的数据。对所有的 key 重复的进行这样的处理会让碎片化程度回到正常的范围。

一定要理解的几点:

  1. 这个特性默认关闭,且只当你使用 Jemalloc 来重新编译 Redis 的源码才会生效。Linux 下默认是这么做的。
  2. 如果没有碎片化的问题,这个特性最好永远不要打开。
  3. 一旦你遇到了碎片化的问题,你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命令 "CONFIG SET activedefrag yes" 开启该特性。

该配置还有很多参数就是用来配置上述提到的有关碎片整理的功能特性的。如果你不确定他们的意思的话那最好还是保持默认的配置选择。

开启碎片整理。

#activedefrag yes

开始碎片整理的最低碎片浪费空间大小。

#active-defrag-ignore-bytes 100mb

开始碎片整理的最低碎片空间占用百分比。

#active-defrag-threshold-lower 10

我们最大程度进行整理的最大碎片程度(Maximum percentage of fragmentation at which we use maximum effort)。

#active-defrag-threshold-upper 100

碎片整理的最小的 CPU 占用百分比。

#active-defrag-cycle-min 5

碎片整理的最大的 CPU 占用比。

#active-defrag-cycle-max 75

在主哈希表扫描中,最多进行处理的 set/hash/zset/list 域的数量。

#active-defrag-max-scan-fields 1000

About

【译】Redis 的默认配置文件

Resources

Stars

Watchers

Forks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