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update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Your Name committed Aug 30, 2024
1 parent 06c71e9 commit 55bd8a5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Showing 4 changed files with 21 additions and 6 deletions.
5 changes: 5 additions & 0 deletions articles/voa/1012953.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5 @@
<!--1725033543000-->
[国际市场疲软,国内竞争加剧,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上半年集体亏损](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s-top-airlines-post-losses-hit-by-slow-international-travel-and-domestic-oversupply-/7765532.html)
------

<div><i>Fri, 30 Aug 2024 15:55:50 GMT</i></div><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url=gdb.voanews.com/01000000-0aff-0242-8975-08dbb2c995fc_cx31_cy3_cw58_r1_s_w900.jpg" width="100%"><div><small style="color: #999;">资料照 - 北京国际机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飞机正在降落,另外两架正在等待空管的调度准备起飞。</small></div><p>中国主要国有航空公司今年上半年都出现亏损,亏损的原因是国际旅行复苏力度低于预期、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以及全球航空运力恢复加剧了市场竞争。</p><p>中国三大航空公司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它们上次公布获得盈利的年度财报还是在新冠病毒大流疫爆发之前的2019年。</p><p>中国三大国有航空公司排名第一的国航周四(8月29日)报告说,该公司上半年净亏损27.8亿元人民币(约合3.9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34.5亿元有所收窄。</p><p>南航上半年净亏损12.3亿元,少于去年同期的29亿元亏损。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航空公司第一季度实现利润7.6亿元人民币。</p><p>国航表示,上半年国际客运量增长,航空旅行人数超过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80%。但该公司表示,其传统的“优势”北美航线恢复速度较慢。</p><p>自由亚洲电台引用中国独立金融学者贺江兵的话说,在国内方面,消费者没有钱导致消费降级,国内航空公司打折很凶,旅游旺季穷游的比较多,人们都不肯花钱。</p><p>在国际上,贺江兵说,外国人来中国的人数锐减,减幅非常明显,特别是《国安法》实施后,有些国家像美国、台湾都相继发出旅游警示,对外国人或者来自境外的游客产生负面影响。</p><p>全球最后信赖的航空分析公司睿思誉(Cirium)和总部设在中国合肥的航空数据提供商飞常准(VariFlight)发布的航班时刻表数据显示,目前中美之间的航班数量约为2019年的五分之一,影响两国航班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问题和需求低迷。</p><p>国航表示,“由于国际航线尚未全面恢复,宽体飞机只能在国内飞行,这加剧了国内飞机供应过剩的问题。”</p><p>总部位于上海的东方航空公司将于周五晚些时候公布今年中期业绩,该公司上个月公布的预测是,上半年亏损金额可能会高达29亿元人民币。</p><p>自2023年取消抗疫限制措施以来,中国出境旅行人数在持续恢复,但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游客为节省费用选择国内旅游,中国出国旅游复苏的程度低于市场预期。</p><p>睿思誉的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出境航班数量比2019年同月减少了23%,而国内航班数量则增加了15%。同期,中国的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空市场的份额有所增加,而外国竞争对手的份额则相对减小。</p><p>随着飞机重返天空,全球座位和旅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逐渐趋于平衡,但全球航空公司的票价和盈利能力都在走软。</p><p>汇丰银行分析师在六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表示,随着航空运力和签证需求都在改善,他们预计中国出境旅游会继续复苏,“但随着游客走出国门,国内旅游市场的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p><p><em>(本文内容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em></p>
5 changes: 5 additions & 0 deletions articles/voa/1012954.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5 @@
<!--1725032343000-->
[国际失踪者日:台湾出版人富察上海遭捕逾500日,台湾民团吁中国确保人权](https://www.voachinese.com/a/marking-international-day-of-the-disappeared-tw-civil-groups-urge-china-to-improve-human-rights/7765408.html)
------

<div><i>Fri, 30 Aug 2024 15:05:38 GMT</i></div><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url=gdb.voanews.com/01000000-c0a8-0242-7704-08dcc9033cd6_cx0_cy6_cw89_r1_s_w900.jpg" width="100%"><div><small style="color: #999;">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等多个台湾公民团体星期五(8月30日)召开记者会,呼吁中国政府释放台湾出版工作者富察,并确保他及其他在华被强迫失踪者的人权(美国之音特约记者李昕儒摄影)。</small></div>台北 — <p>8月30日是国际强迫失踪受害者日,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声援富察连署工作小组、台湾人权促进会、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和人权捍卫者李明哲特别召开记者会,呼吁全球持续关注富察及其他在华被强迫失踪者。</p><p>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秘书长邱伊翎于记者会中表示,因中国缺乏司法透明度,资讯取得不易,但据各方管道的私下统计,近10年来,多达857位台湾人遭中国任意逮捕或强迫失踪,包括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被捕、现已出狱返台的李明哲和李孟居,2022年被捕、现面临“涉嫌分裂国家”指控的杨智渊,及已被关押1年5个月、但至今罪名不详的富察(李延贺),而且两人目前被关押在何处是外界仍不得而知的秘密。</p><p>在台北的声援富察连署工作小组代表王家轩也于记者会中表示,富察遭羁押已长达527天,虽然国台办曾证实富察涉嫌煽动分裂国家,但至今详情不明。他呼吁所有人持续关切富察案的后续,因为同样事情或恐发生在其他台湾人身上。</p><p>随着台北上海双城论坛可能于第四季召开,王家轩尤盼台北市长蒋万安能趁此论坛在“对等、尊严、善意、互惠”的原则下要求中国政府公开、公正、公平审理富察的案件,给富察应有的司法和人身安全保障。</p><p>人权工作者李明哲在记者会上警告,在中国政府将台湾人强迫失踪的过程中,也应特别注意在台的“中国协力者”。</p><p>李明哲说:“他们(中国协力者)在强迫失踪的这些案件中不只是代替中国政府传递讯息,更代表中国政府向被失踪的家属提出具体的要求,甚至威胁家属。”</p><p><strong>外国人入境中国的风险日增</strong><br />李明哲以自身经验为例举出,当他在中国身陷囹圄时,他的妻子李净瑜就受到在台中国协力者的威胁利诱。他认为,台湾社会不该放任“中国协力者”在自由台湾帮威权中国威吓台湾人民。</p><p>台湾执政党民进党的立法委员沈伯洋也在记者会上呼吁,就富察案或其他类似案件,各国政府应施压中国做出妥善处置,否则就应让中国付出中断交流的代价。</p><p>沈伯洋说:“在中国来讲,我们所作所为是完全没有吓阻力的,我们跟斯德哥伦摩症候群一样,还不断地在跟它(中国)交流,那不就是对它释出了一个(孤息)讯号:它(中国)继续把人失踪也没有关系吗?”</p><p>针对近期许多台湾油管(Youtube)网红赴新疆、西藏旅游,并拍摄影片,帮中共大外宣,在台北的台湾人权促进会资深研究员施逸翔警告这些网红,勿自以为帮中共粉饰新疆维吾尔人种族灭绝的暴行就不会面临人权风险,因为一入境中国,就可能处于被全面数位监控的环境中,毫无隐私可言。</p><p>施逸翔说:“你只要一不小心触犯了未知的红线,比如说,你的手机、你的设备被入侵,发现过去有支持民进党、支持台独的言论,你其实就涉犯了台独的罪,随时可能被强迫失踪。”</p><p>台湾执政党民进党的立法委员洪申翰也在记者会上提醒,不只“台人赴中”有风险,任何人入境中国都有被监控、被失踪的人身风险,许多民主国家已发布警示。</p><p>洪申翰说:“中国政府正在用他们的法律、各种不民主的、无法在权力上面制衡的行政行为威胁着各国到中国去的人,甚至连中国籍的公民都面临这样的问题。”</p>
Loading

0 comments on commit 55bd8a5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