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add a new blog: devopsdays taipei 2024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6 changed files
with
88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not shown.
Binary file not shown.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88 @@ | ||
+++ | ||
title = "DevOpsDays Taipei 2024 心得" | ||
date = 2024-07-27 | ||
|
||
[taxonomies] | ||
categories = ["心得"] | ||
tags = ["devops"] | ||
|
||
[extra] | ||
image = "devopsdays.webp" | ||
+++ | ||
|
||
![](devopsdays.webp) | ||
|
||
今年和前同事揪團一起參加了 DevOpsDays Taipei 2024,關注一下 DevOps 領域的發展。 | ||
|
||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一共有兩天的[議程](https://devopsdays.tw/2024/agenda),中間也穿插一些工作坊形式的 Session。活動從早上九點半到五點,兩天的經驗都是大概九點到就登記不到工作坊了,只能排候補名額,不過有蠻高的機率能夠候補到,工作坊還蠻常加開額外的旁聽席。 | ||
|
||
以今年的演講和工作坊看來,DevOps 比較熱門的話題是在 GitOps 和 Platform Engineering,當然也有一些在 Generative AI 上的協作運用。 | ||
|
||
先分享一張在某場演講看到的圖,Gartner 的觸角真的很廣,影響大家發展的方向🤣。當場還跟 Claude 一起研究這張圖要怎麼看,簡單來說這樣的曲線就是一項技術會經歷的不同階段,點的位置是目前科技所在的位置,點的顏色是未來幾年後會達到成熟的狀態(最後一階段)。 | ||
|
||
![](gartner.webp) | ||
<p class="image-caption">取自 Gartner</p> | ||
|
||
# 分享這兩天最喜歡的三個議程 | ||
|
||
> 聽主辦方說之後會上傳錄影檔,不過剛剛搜尋 2023 的影片好像很少。如果沒有上傳的話大家就只好看投影片通靈一下。 | ||
## 從 API First 到 AI First - 安德魯 Andrew Wu | ||
|
||
> [投影片](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0o1VN0Q-97eTwYN_N-UP8pzLlxrxSBJbfXCcq0mTEDk/edit#slide=id.g274de07fa95_1_484) | ||
本來這個時間安排要去參加工作坊,不過在兩個工作坊間有半小時的空檔,找了間會議室坐下來,不小心遇到我這兩天最喜歡的一場演講。 | ||
|
||
在生成式 AI [湧現](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6%8C%E7%8E%B0)後,可以用 AI 改善很多不同的流程,這個演講針對的是「**把 AI 融入你的服務之中**」。 | ||
|
||
過往要產生好用的使用者介面,往往仰賴的是設計師對產品價值及對使用者的了解,加上自己的經驗來設計介面,提供適合使用者的資訊內容與呈現方式。有了生成式 AI 的聊天介面後,透過大型語言模型對語意的理解,提供對話方式也成為一種新的使用者介面。 | ||
|
||
在這個演講,Andrew 主要使用的是 [OpenAI ChatGPT 的 GPTs](https://openai.com/index/introducing-gpts/),利用 GPTs 背後能夠設定 Prompt 和 [Function Calling](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function-calling) 的功能,提供一個電商的聊天客服介面,在[投影片](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0o1VN0Q-97eTwYN_N-UP8pzLlxrxSBJbfXCcq0mTEDk/edit#slide=id.g274de07fa95_1_484)裡面可以找得到他的 Demo 影片。 | ||
|
||
覺得蠻有洞見的是,他從兩年前的 [API First 主題](https://columns.chicken-house.net/2022/10/26/apifirst/),強調好的 API 設計是提供商業價值與長遠的擴充性不可或缺的部分,到了這兩年生成式 AI 的大幅發展,他將其疊加在 API First 的概念上,好的 API 設定提供了符合商業價值的功能定義,而生成式 AI 是用大量通則資訊訓練而成的,所以如果你的 API 設計上越符合真實世界的**行為**,AI 就能用得更好。 | ||
|
||
> 物件導向技術,就是模擬世界,加以處理。 | ||
> | ||
> ——世紀末軟體革命 | ||
在他的 Demo 中,他的 API 提供了列出商品、加入購物車、結算購物車金額等等一般電商平台會有的功能,在加入 AI 之後,AI 會利用這些功能的組合提供額外的功能,像便利商店店員會刷刷看有沒有折扣,或是根據你的預算和情境推薦商品組合等等。甚至可以利用 ChatGPT 的其他特性,比如記憶功能,可以用使用者過往的購買紀錄與情境偏好,做更準確的推薦;甚至直接用聊天過程的資訊,能對當次的購買流程做顧客滿意度的質化分析,在原本已經做好的 API 上疊加 AI 產生更多價值。 | ||
|
||
這樣子的運用融合了「**以程式撰寫邏輯、強調精確性的 API**」和「**有語意理解能力,可以透過對話處理不明確需求的 AI**」,一方面 AI 補足了 API 欠缺的彈性,另一方面 API 使 AI 的不精確性受到控制,而這一方面也仰賴 API 的設計與實作,必須要能防止 AI 錯誤的使用方式,在 AI 產生[幻覺](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B%E8%A7%89_(%E4%BA%BA%E5%B7%A5%E6%99%BA%E8%83%BD))時限制它只能做「設計範圍內」的行為。 | ||
|
||
不過最後也有提及在效率上,AI 的處理成本和回應時間目前都會比直接使用 API 來得慢很多,所以還是要思考使用情境,在最適合的時機用最適合的技術。另外也要思考自己的服務適合直接用 100% AI 的 Agent Mode,還是混合現有功能的 Copilot Mode。 | ||
|
||
![](copilot-mode.webp) | ||
<p class="image-caption">Copilot Mode,取自投影片</p> | ||
|
||
## 基於 OpenFeature 的 Feature Toggle 系統實踐 - 許郁彬 Yubin Hsu | ||
|
||
- [投影片](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raYRbpXdzdzmvgdjAD6X5d-V8YQ0Wya_vfh251-rdDE) | ||
- [Lab Github Repo](https://github.com/yubinTW/openfeature-lab) | ||
|
||
這是一個介紹 [OpenFeature](https://openfeature.dev/) 框架的工作坊。程式在開發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需求不明確、需要更多真實數據,或是有風險、需要先小量測試的功能,而 Feature Toggle 是面對這類需求很常見的實作方式。在 OpenFeature 框架中,將這個需求標準化,並將其所需的元件模組化,在實作 Feature Toggle 時能更有彈性的作法,也對於 CI/CD 的部分提供更高的彈性。 | ||
|
||
這個工作坊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進行 Lab 的流暢性,講者利用 [Github Codespace](https://github.com/features/codespaces) 建立一致化實驗環境,Lab 的設計也很棒,可以讓參與者透過範例在沒什麼經驗的情況下就能操作去體驗 OpenFeature 效果。如果想大概了解 OpenFeature,推薦大家可以點選上面的連結試玩看看。 | ||
|
||
## 以系統思考來討論 LeSS 如何處理多頭馬車 - 敏捷三叔公 David Ko | ||
|
||
- [投影片](https://www.slideshare.net/slideshow/devopsdays-taipei-2024-less/270188848) | ||
|
||
在第二天的最後一個議程選擇參加跟 [Agile](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5%8F%E6%8D%B7%E8%BD%AF%E4%BB%B6%E5%BC%80%E5%8F%91) 相關的工作坊,也是幸運有備取上。 | ||
|
||
在參加之前對於 LeSS Framework 完全沒有概念,不過現場大部分參與者也是😅。Less Framework 是把 Scrum 運行在更大範圍、多團隊狀況的架構,讓多團隊能夠有一致的方向去完成共有的目標,減少不同團隊之間的拉扯。 | ||
|
||
![](less-framework.webp) | ||
|
||
工作坊中蠻有趣的是用 [Causal Loop Diagram (CLD)](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usal_loop_diagram) 去做事實間因果關係的推導,藉由比較各項可量化的變數,去尋找其中的因果環,建立大家對不同變數關係的共識。接著對這樣的關係做定義,有了很多條定義之後,就能用來討論組織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最大的目的是討論,嘗試讓團隊成員對於事實的因果提出看法來交流。 | ||
|
||
![](cld.webp) | ||
|
||
很有印象點的是,在討論出這些問題之後,可以回到 LeSS Framework,這個框架提供了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實驗與原則,讓團隊更有方向去嘗試不同的作法。 | ||
|
||
在課堂上提到的例子是:「*當想要建立有極高的適應能力、全能的團隊,擁有能交付價值的能力同時,也會造成團隊成員因為要學習太多而造成焦慮提升*」感覺跟之前在工作上遭遇的情況很像。在工作坊有詢問大家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參與者大多提出可以增加分享的會議,或是寫更詳細的文件,讓生成式 AI + [RAG](https://www.promptingguide.ai/techniques/rag) 做聊天機器人輔助學習等等。LeSS 框架提供一些有實驗過的選擇,例如讓新手寫 [Acceptance Criteria](https://resources.scrumalliance.org/Article/need-know-acceptance-criteria)、跑 Pair Programming、幫別人做 Demo、以市集展示取代 Demo 會議等方法。感覺這樣的誇架有機會能為困境注入一股活水。 | ||
|
||
# 後記 | ||
|
||
其實我蠻少參加社群的活動,因為覺得自己不擅長做陌生交流,很難用短暫的時間拓展人脈。不過參與這樣的活動能讓自己做一些不同的探索,也有機會聽到很棒的演講或是參與很棒的工作坊,算是參與社群活動的兩難(喂)。 | ||
|
||
如果後續有看到錄影釋出後會再補上。 |
Binary file not shown.